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世古都)太康居斟鄩。 羿居斟鄩。后桀居斟鄩。“斟属北海。”班固以为故国禹后也。

(2014-09-04 01:48:40)
标签:

育儿

文化

教育

历史

情感

分类: 五帝纪传说

  按《吕氏春秋.知度》记载:桀用羊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

 

竹书纪年辑证》-- 竹书纪年辑证--(《吕氏春秋·当染篇》:‘桀染于羊辛、歧踵戎。’)

 

《汲冢纪年存真》记载:太康居。 羿居。后桀居斟鄩。

《周·职方》:兖州,其山镇曰岱山。
《太平寰宇记》云:灌城,亦名东寿光。
《左氏传》曰:“寒浞使其子过浇,灭灌。”纪城,古之纪侯之国,姜姓也。今废城在县南。剧南城,古纪国。《汉...寒浞,本国伯明氏之所立也。”亭。
《左传》云:“寒浞使子浇灭灌及氏。”杜注云:“北海平寿县东南有亭也。”
《汉书》:“属北海。”班固以为故国禹后也。其亭在州东南五十里,此亭近,故曰“亭”。
《世本》云:路史。 灌。。夏同姓诸侯。左传襄公四年疏。
张敖《地理记》云。济南平寿县。其地即古国。
《太平寰宇记》。灌城。一名东寿光。水经。淳于县。本夏后氏灌国。武王封淳于公。
 
《春秋左传》记载:《夏训》有之曰:‘有穷后羿。’”公曰:“后羿何如?”对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困、熊髡、龙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
 
     
《路史》羿以善射服事先王,乃命司衡,赐以累矰、彤弓、蒿矢,羿是以去,下地之白难,而民得以佚。以故羿死而托于宗布。于是尽地之制,受少昊、高阳之经理,卒创九州岛以统理下国,正甽、均赋以调民人,龢以仁义,持以信礼,为亡为事,混美于下。故??而不理,动而民罔不钦,言而民罔不劝。男有分,女有归,壮有用,老有终。
 
读史方舆纪要》 少昊暝谙囟八里。《传》云:鲁少昊虚也。《世记》: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徙于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帝丘。或曰:穷桑在县北。《左传》:命伯禽封于少昊之虚。又云: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是也。又大庭氏库,在县治东。大庭,神农氏也。或曰古国名。《左传》:昭十八年,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氛,曰:宋、卫、陈、郑火。《志》云:曲阜有大庭氏之墟,鲁于其上作库。晋谯周曰:曲阜城东有大庭坡,炎帝所居。
     《周·职方》:兖州,其山镇曰岱山】
 
     《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膑兵法  48 【见威王】孙子见威王,曰:昔者,神戎(农)战斧遂;黄帝战蜀禄;尧伐共工;舜伐255管;汤汸(放)桀;武王伐纣;帝奄反,故周王浅之。
 
 
       最早的几种九州版本,有一个共同点,兖州,即今山东西部的兖州,古今未变。《禹贡》济河之地,舜值十二牧。
《周礼》曰:河东曰兖州。《周.职方》曰:兖州其山镇泰山。
 
《春秋元命包》曰:氐星流,为兖者,湍也。信也。又曰:敢兖水也,为名焉。《汉书》汉武帝置十二牧,仍为兖州不改。
     在今山东泰安、新泰一带。九州地名,最初兖州全在今泰山一带之后随着人口的迁徙、扩张,地名也随之外扩。

最早泰山,蒙山,龟山。江河;河应为大汶河;巨洋水、泗水;沭河或沂河,古济水。这样,九州互相印证,从完整的地理系统上确定了华夏远古文明的中心。同样,夏商族起源于山东兖州, 夏后《帝王世纪》: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孟子》曰:“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荀子》曰:“古者汤以薄,武王以镐,皆百里之地也。”

古兖州地河南道。

《周书·度邑》篇武王问太公:“吾将因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

《孟子注》:禹号夏后氏,后,君也。禹受禅于君,故夏称后。

泰山封禅所封。

商奄族起源于兖徐青三州,同出自山东,与《史记》所载完全一致。诗地奄有龟蒙。

 殷商《史记正义》:自汤已下号商,自盘庚改号曰殷。  《括地志》:相州安阳县,本盘庚所都,即北冢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  《竹书纪年》:盘庚自奄迁北冢,曰殷墟,南去邺四十里。旧邺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在相州北四里,南岸三里有安阳城,即相州外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冢也。 《史记》:项羽与章邯盟洹水南殷虚上。  郑氏曰:契有功封商汤,始居亳之殷地。  《荀子》: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或曰即底柱。迁于商。十四世有成汤。  《书》:盘庚迁于殷。孔氏曰:亳之别名。  孔氏曰:成汤之初,以商为号,及盘庚后为殷,取前后二号而言之。  曹氏曰:盘庚复治亳之殷地,汤之故居,故兼称殷商。朱氏曰:商言其国,殷言其地。

《东园丛说》汤始居亳将治亳殷成汤所居之亳与盘庚所治亳殷实是两地. 

成汤所居之亳帝喾尝居之帝喾有商之祖也故曰从先王居。是兖州曲阜大庭氏之库,奄地。
      盘庚所治之亳乃亳殷之地故曰新邑成汤之亳在今应天府谷孰之地盘庚所治之亳在今河南府偃师县之地诸儒多以为一地。

其实两地也契始封商县故国号为商至盘庚都亳殷于是始有殷之称至髙宗又迁居河北之朝歌!

城东方朱氏曰:仲山甫奉使筑成于齐。孔氏曰:下言徂齐,东方齐也。  毛氏曰:古者诸侯之居逼隘,则王者迁其邑而定其居,盖去薄姑而迁于临淄也。《地理志》:琅琊姑幕县,或曰薄姑。《后汉注》:姑幕故城在今密州莒县东北,古薄姑氏之国。《括地志》: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今博兴县。《左传注》:博昌县北有蒲姑城。孔氏曰:齐于成王之世,乃得薄姑之地。《舆地记》:青州千乘县有薄姑城。  孔氏曰:《史记·齐世家》献公元年徙薄姑,治临淄,当夷王之时,与此《传》不合。毛氏在马迁之前,其言当有据。 朱氏曰:岂徙于夷王之时,至是始备城郭之守欤。 临淄,今青州临淄县。 林氏曰:宣王时,北有玁狁,南有荆楚,东有徐夷,故式是南邦以申伯,城彼东方以仲山甫,奄受北国以韩侯,其为谋甚悉,而犬戎自西作焉。夫四隅而防其三,有变出于不备之方。 《汉》杜钦曰:仲山父异姓之臣,就封于齐。邓展注《韩诗》,以为封于齐,此误耳。


《荀子》曰:“古者汤以薄,武王以镐,皆百里之地也。”薄姑

至周公、成王时,氏与四国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齐於成王之世,乃得之地。。《地理志》云:“成王时,氏与四国作乱。”则非奄君之名,。《书序》云:“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於。”。《括地志》: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城,天齐池在青州临淄县东南十五里。

 

《孟子》曰:“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上博楚简《容成氏》记尧帝:“不劝而民力,不刑杀而无盗贼,甚缓而民服。于是乎方百里之中率,天下之人就,奉而立之,以为天子。于是乎方圆千里。”三代以前的古文明星火虽然遍布神州大地,但见于典籍记载的华夏文明中心,则不过千里之域。

《史记·五帝本纪》炎帝都曲阜与黄帝居寿光的势力范围是:“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东至于海即黄海,西至于空桐,在鲁西南虞城县东北(一说在临朐县)。南至于江是鲁南的某一沂河支流,登熊湘,熊是枣庄熊耳山。北逐荤粥,在济南,合符釜山,在昌乐临朐一带。 

《尚书·尧典》记尧帝:“分命羲仲宅隅夷,曰阳谷……;申命羲叔宅南交……;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隅夷、阳谷在日照涛珞,南交即南方交趾之地,在日照安东卫。昧谷即指流沙,也就是古泗水南流的一段河道。朔方幽都,即今山东济南的华不注山一带。

颛顼与舜帝的疆域与黄帝、尧帝时代大致相同。可见五帝时代的文明中心都在“四海”之内。

五帝之后进入阶级社会,第一个统一奴隶制国家是夏朝,我们从夏朝初期的主要地名,也可印证夏朝初期的政治中心依然在山东境内,尤以泰沂山区为中心。

禹父鲧封崇伯,今昌乐县有崇山,是石祖崇拜之地。《世本》称“禹都阳城”,有专家认为崇山即临朐县西南境之嵩山,附近有阳城,可能是禹最初之都。也有专家认为阳城很可能就是今临沂城,古称启阳。也有专家认为阳城可能就是诸葛亮的老家阳都,今沂南县地界。泗水县也有古崇国,有专家认为禹生于新泰的禹石汶村。鲧被殛杀于羽山,羽山在今临沭县南境。另据文献记载,鲧取有莘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高密即大禹,《路史》记:“今密之高密,禹之初封。”与启同时代的伯益,被认为是青州北部益都人,有古益国,益都即伯益之都。伯益避启于箕山之阴,箕山在泰沂山区有七八处之多。

《竹书纪年》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后相居商丘,又居斟灌。”太康为启之子,是夏朝第二代君王,因尸位失政,被后羿篡代,史称“太康失国”。后羿重蹈覆辙,被属下所杀,寒国的寒浞夺取政权,并灭掉夏的方国斟灌及斟鄩。《尚书》言:“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鲁中有数条洛水,不仅沂河的最大支流祊河古称洛水,莒县境内还有洛山与洛水。发源沂山的弥河,也有洛水之称,今弥河中游,仍有洛城、北洛等地名。数十年后,太康后人少康在糜的帮助下,重新夺回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寒国在今潍坊寒亭,斟鄩在今潍坊西南二十里的浮烟山以西,商丘即古益都,商族发源地。斟灌在今寿光的斟灌店。少康中兴后,陆续西迁,才有了河南的商丘、斟鄩、斟灌等东方地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