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试教育导致青少年一代信仰缺失,理想视野狭窄
(2016-04-06 08:13:2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杂谈 |
高度竞争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和家庭把目光完全聚焦在孩子的升学考试上,上好的幼儿园是为了考上好的小学,上好的小学是为了考好的初中,上好的初中是为了考好的高中,上好的高中是为了考好的大学。上了大学本科以后有人还要考硕士,考博士。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考什么?考知识,考计算能力,不考信仰,不考品德!忙碌的老师,辛苦的家长,也只能急功近利,且顾眼前,几乎完全放弃了对孩子人生终极目标的引领。这就造成我们的教育缺少大视野、大气度和高境界。思想狭隘的学校、家长,也只能用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娶好老婆、找好工作、升官发财去刺激孩子的欲望。有无数的家长经常告诉孩子的一句话就是:“你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别的什么都不用管。”这种教育环境下培养的孩子难免狭隘自私、只顾自己,缺少高尚的思想境界,只有一点赖以谋生的专业知识。试问,有几个老师或家长会教育孩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存心君国”?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和书院教育尚且知道教育下一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道教育下一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了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界、知识界的一句最响亮的口号就是:“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民国时期战乱频仍,但民国时期的教育大师辈出。到了今天,人们却只教育孩子为学历、职称、金钱而奋斗。家长们恨不得在孩子的背上刺上“发家致富”,刺上“升官发财”,再也不会刺上“精忠报国”了!因为,应试教育的逼迫,使得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已经没有岳母的思想境界了!
反思一个特殊的现象会让我们不寒而栗:中国的孩子们可以在各类的国际大赛中(比如奥数)拿到金牌银牌,但我们在科学研究领域却像钱学森担心的那样,一直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中国人也只有一个莫言和一个屠呦呦。其他如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锟、丘成桐、陶哲轩等人,都没有在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上过学。当然,而从事“两弹一星”和其他某些工程研究的科学家,不少应该属于世界一流,例如钱学森、华罗庚等人。然而,这些科学家都不是新中国培养的,基本上也都是欧美的留学生。就是我国自己设立的最高科技奖,在11位获奖者中,有8位是解放前的大学培养的。这是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孩子们从小是为考分而奋斗;长大后是为学历、学位、职称、权力而奋斗,而不是为了真理而奋斗,为信仰而奋斗,为理想而奋斗。
我国的青年一代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首先看重的是待遇和工作条件,其次是稳定、有保障。很显然,是我们的教育造成了我们的国家庸俗之吏日渐其多,豪杰之士日渐其少。中华民族正无可奈何地眼睁睁看着我们的下一代走向平庸……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里有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天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他们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大学,考名牌大学,那就是他们最高的理想了。那么一考上大学,他们就没有理想了,就失去自我了,就迷茫了!
许多家长和老师也明白,孩子今天学的知识,很可能他们一辈子都用不上,但为了应付考试,又不得不逼着孩子去学。现在,从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已经走出了大批一生只会不断为学历、职称和职位而奋斗的人,他们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搞明白,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活,无法真正体验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所带给自己的那种自我实现的成功感和幸福感。这可能就是应试教育培养不出一流人才的深层原因。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从小学到大学,都在为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在这种小家子气的教育环境中不可能培养出胸怀广阔、信仰坚定、志向高远的人物。现在的多数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终生追求的东西,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怎样的人才会更幸福、更快乐,生命才会更精彩,更有价值。当一个人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就很容易迷失人生方向。
面临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有识之士忧心如焚,痛心疾首。他们慨叹:中国青年一代那种大声疾呼、为民请命的气概哪去了?那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社会责任感哪去了?那种“担负起民族的兴亡”的历史使命感哪去了?
可悲!可叹!可忧!可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