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进行时:二轮复习如何上好试卷评讲课
(2015-03-17 11:39:1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有效教学 |
二轮练习、考试越来越多,如何上好高三讲评课,是每一位高三老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以下内容是借鉴他人的一些好的做法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独立写作而成的,希望能给老师们一点启示。
一、什么是讲评课
(一)讲评课的目的
1.改正试卷错误;
有高三过来人打趣道:“高三就是一场与‘错题’斗争到底的比赛。谁能赢,就看谁能hold得住。”高三,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考试,大到一模、二模,小到月考、普通测试。其中的错题十个手指也要数上好一会儿了。搜集错题、重做错题,甚至最后能做到自己出题。错题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漏洞。一道错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析,发现真的获益匪浅,再次遇到很多变换了的难题时也能够迎刃而解了。最后,错题集传阅,交换思路。别人容易犯的错误也会是我容易犯的错误,只不过别人遇到了而我还没遇到。所以参看别人的错题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摸清考纲的分布重点,在错题中成长。
3.拓展知识,丰富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点,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而是看运用是否恰当。不同时段的讲评课的侧重点可能也不同。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阶段(考点精讲,“三六六”模式),以基础知识记忆、基本能力的提高、基本技能的培养为目的,这时的讲评课就以基本知识为线进行;在高三第二轮复习时(查缺补漏,专项突破),我们的重点以知识结构的重建为根本;在第三轮复习时(套题训练,规范答题),要重视应试能力的提高为线索,重视学生做题技巧的培养(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讲评课的形式
就目前的情况,讲评课的模式有:
1.教师逐题讲解。试题不作拓展。
2.学生逐题回答——教师讲解。试题偶尔进行拓展。
3.媒体展示各题得分率——教师选择性讲解。试题偶尔进行拓展。
4.教师简析——学生自查——同伴互助——学生质疑——老师解惑。试题进行针对性的拓展。
不难看出,第四种讲评课的形式比较高效。
那么,如何做才能优质高效的上好高三讲评课呢?
一备试题、二备学生,三是备课堂。后两者多为我们平常所忽略。
1.备试题——课前多备、堂上才能少讲。
(1)备试卷结构、考点分布
(2)考点考查的目的、重点、能力
(3)解题的规律、方法和答题的规范
2.备学生——潜力在学生
(1)了解得分率,确定讲评重点
(2)学生错误分析,寻找失分原因(是审题问题?是考点知识性欠缺?还是答题不规范?)
3.备课堂
(1)讲什么——让试题和学生来决定
一是试题出现的新知识,而学生见过的。
二是得分率不高的。
(2)谁来讲——提倡小组合作,生讲师评
一是老师一讲到底(坚决反对)
二是师生有选择必性地讲
三是学生交流、讲解,老师再作点评(相信学生,尽量多用)
(3)怎么讲——知道学生基本情况后才能决定
平均分在70分以上的课堂不多讲;
平均分在60分以下的课堂要多讲、并有跟进。
1.
(1)追问信息的获取过程:问一问自己,在审题过程中获得过哪些信息?遗漏过哪些信息?为什么会遗漏这些信息?题中哪些信息是自己比较清楚的?哪些信息自己还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
(2)追问对问题的表述:有没有用自己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重新表述?如能用示意图表示吗?示意图画得是否合理?能用表格表示题意吗?
(3)追问条件与条件、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问一问自己,题中的条件与条件、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某些关系为什么不能发现?关系的转化是否有错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以后在理解题意时应该怎样去做?
(4)追问解题方向:理解题目的目的是为了解题预测,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确定解题方向.
2.
解题思路形成的过程就是把从题目中捕捉到的有关信息与头脑中提取的有关信息结合起来,进行重组与再生,进而将条件与结论沟通起来的过程.
3.
数学解题的基础之一是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对解题活动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追问,主要是指追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结论涉及哪些数学知识?在解题过程中有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哪些数学知识把条件和条件、条件和结论沟通起来?自己对这些知识把握的程度如何(包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知识本质属性的认识程度以及对知识的各种变式的掌握程度)?对这些知识以前是怎么认识的?有何缺陷?通过这次解题活动,有何新的认识等.
4.
在解题过程中总要涉及一些具体的解题技能技巧,如果技能与技巧相对薄弱,也容易导致解题失败.
5.
解题过程中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深刻甚至理解错误或者思维定势,都将造成解题错误.
6.
(1)能否一题多解?如几何问题能用代数方法处理吗?代数问题能用几何方法解决吗?各种解法之间是否存在着本质上的联系?
(2)该问题与以前遇到的哪些问题类似?是否形异质同?这个问题的结论与解法能用于过去的问题吗?即能否一题多解?通过类似问题的探寻,发现规律,总结解题模式.
(3)问题拓展:这个问题有哪些等价变式?由这个问题的条件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改变条件可以得出哪些类似的问题或结果?这个问题的逆命题是否成立?能否将这个问题作出推广?是否可以类比引申或拓展延伸?
1.自纠阶段——自我反思(约5分钟)
对于学生疏忽做错、知识不牢、思考可得这一类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处理好,不需要老师来帮忙,只要给以时间和信心就可以了。
2.互帮阶段——兵教兵(约10分钟)
学生在小组内提出不会的问题由会做的同学进行讲解,通过兵教兵达到学会的目的。组内都不会的问题就由组长记录并在最后告诉老师或填入准备好的统计表中。
3.师讲阶段——老师讲解(约15分钟)
经过了两次纠正(自纠和互帮),学生的问题基本解决,剩下的问题再有老师组织,让会做的小组给同学们讲解。讲解题思路,老师适当补充、引导、评价。
4.跟进训练(约10分钟)
本阶段可以尽量多的叫学生到黑板上板演,然后老师找到共性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打分点评,也可让学生说出每一道题的考察内容解题技巧。
5.总结阶段(约5分钟)
对本节课的知识网络或答题规范用导图进行总结,并且将试卷上的学生存在问题的地方设计几个作业,改头换面,让学生再做。
五、讲评课的“三意识”
1.目标意识——高效课堂从目标开始
析原因、明重点、讲规范、重能力。。
2.拓展意识——由点及面,由生到熟
3.评价意识——好学生是夸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