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48)

标签:
教育时评收藏文化杂谈 |
分类: 活动简报 |

工作室动态|工作室成员参加美育专题培训,共探融合创新之道
学员感想: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今日,有幸聆听了绵阳师范学院王小明教授题为《从“加法”到“融化” 新课标指引下的小学美育融合创新之道》的专题讲座。王教授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前瞻的视野,为我们深入剖析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育的融合创新之道。王教授先从美育的源流与内涵讲起,明晰了美育的本质是席勒所倡导的“感性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感悟的教育,是关乎情操、心灵、想象力与创新意识的教育。过去的美术教育过于侧重技能的训练,仿佛学生画得像、做得巧便是成功了。而新教材和新的教育理念则鲜明地转向了“感知体验”,这正是美育回归其本真的体现——我们培养的不是画匠,而是具有审美感知力、能发现生活之美、拥有丰富内心世界和创造力的完整的人。从“技法”到“心法”,构建起以素养为本位的美育新生态——美育的融合创新必须牢牢锚定“核心素养”为中心,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而是要通过融合,更有效地提升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助劳。构建起以美育核心素养为本位、以五育并举为框架的美育新生态。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听了王小明教授的讲座,我深刻认识到美育在情感陶冶、创造力激发和人格塑造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我国美育政策从边缘走向核心、由单一迈向多元、由软性要求转向硬性考核的演变,也体现出其地位正在显著提升。美育必须走出技能化、单一化的误区,真正走向融合。我们应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艺术与德、智、体、劳的深度融合,融入学校、家庭与社会多个层面,以此培养具备审美品位、创新能力及文化自信的新一代。王教授的讲座让我们清晰看到,美育从“加法”式的简单叠加到“融化”式的深度融合,其核心始终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无论是情感陶冶中涵养健康心态,还是创造力激发中培育创新精神,亦或是跨学科融合中塑造综合素养,美育的每一层价值都在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命题作答。当美育真正融入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德、智、体、劳各育的肌理之中,它便不再是教育的点缀,而是成为滋养学生品格、孕育健全人格的沃土。唯有坚守这样的美育之道,才能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培养出既有人文情怀又有创新能力,既懂审美又敢担当的时代新人。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龙华泰校区
王小明教授关于“从‘加法’到‘融化’——新课标指引下的小学美育融合创新之道”的培训讲座,为我开启了一场深刻的美育认知革新。王教授讲到美育的内涵不仅是艺术技能的传授,更是关乎审美素养、情感陶冶与创新激发的心灵教育,是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石。王教授对美育政策演变的解读分析,让我清晰看到美育已从以往的边缘辅助角色,发展为与德智体劳协同并重的教育支柱,其重要性不断凸显,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尤其启发我的是王教授指出美育必须走出“技能化”“单一化”的误区,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生态的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其育人价值。艺术学科内部须打破壁垒,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互渗透,并与家庭、社会文化资源形成合力。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以美育人、以美润心的系统重构。本次培训重塑了我对美育的理解,今后我将积极践行新课标,以融合为导向,致力于构建更完整的美育生态,让美育真正滋养孩子的成长,培养既有审美力又有创造力的新时代少年。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华泰校区
一场关于美育的讲座,带给我深刻启示。传统美育常陷入技能传授的窠臼,偏重于技法的机械训练和作品的标准化评判。这种取向无形中制造了教育的筛选机制,使多数学生成为“被艺术抛弃的人”,其内在的审美潜能与创造热情往往在“画得不像”的评价中黯然消退。真正意义上的美育,应是一场面向人人的灵魂照拂。它旨在通过视觉形象的感知与创造,滋养整全的人格。在色彩的挥洒与形体的塑造中,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技巧,更是秩序的把握、情感的释放与耐心的积淀。审美品位由此生根,创新能力得以萌发,文化自信亦在笔锋墨韵间悄然生长。实现这一转向,关键在于打破学科壁垒,践行深度融合理念。美术不应是孤立的技艺练习,而应成为连接多种认知方式的纽带。融合性美育的终极目的,并非培养艺术家,而是发展一种“通过美术学习”的普遍能力。它赋予学生以形象思维解读世界的视角,以创造意识面对挑战的勇气。当学生能够以审美眼光观察社会,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以文化自信确立身份,美育才真正实现了其基础性使命——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之人,奠定坚实而长远的根基。
撰稿:王春
图片:张炜佳
编辑:李茜茹
校稿:王春
审稿:李朝霞
审核:杨书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