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46)

标签:
教育时评收藏文化杂谈 |
分类: 活动简报 |

成长课堂丨名师工作室高品质开放活动“美术成长课堂新教材课例研修”暨成华区“三研三上三改”研讨(二)
2025年6月11日下午,成都市杨书虎名师工作室、成华区杨书虎名师工作室,成华区苏辉宇学科特色工作室,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美术课程中心联合承办成华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高品质开放活动“美术成长课堂新教材课例研修”暨成华区“三研三上三改”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在电子科大附小府青校区未来教室举行。活动由工作室成员殷浩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由成华区美术教研员严世全老师就成华区“三研三上三改”研讨活动为大家做了详细的讲解,提出了后期要求。
一、课例展示
接着由树德小学罗丹老师和电子科大附小杨雅棋老师为大家带来《写实与夸张》课堂展示。
罗丹老师以国际博物馆日线上展览观看导入,通过清晰的课堂结构,层层深入,在艺术品的对比分析中引导学生了解写实与夸张,探索出夸张的表现方法。
杨雅棋老师以古诗句导入,以美术教材为切入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写实与夸张,并以视觉笔记的方式进行有效呈现。
二、评课议课
课例展示结束后,两位老师分别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说课。
罗丹(图左)、杨雅棋(图右)
随后老师们纷纷发言。张炜佳、汪雅文、刘晓芳、卢敏、王娇娇等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了一致肯定:课程节奏紧凑,重难点突出,课程准备充分,结构清晰,环节流畅,课堂效果优良。同时也发表了一些个人观点和看法,认为课程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进行导入,在技能学习与素养引导中要尽力走向高阶思维,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三、专题培训
成华区苏辉宇学科特色工作室领衔人苏辉宇老师在点评中提到分析教材的重要性,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去思考、理解课堂。同时学习任务单要体现美术课的特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地思考。
成都市杨书虎名师工作室、成华区杨书虎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杨书虎老师在交流分享中提到说课的重点要说设想和完成的情况,对亮点要敢于肯定,对不足要勇于揭短,这样才会真正成长。同时,他还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对教材对理解和深入解读,课堂出现问题往往是目标不明,任务不清,而一节课到底要干什么,其实答案就隐藏在教材中,所以,我们一定要将教材读深读透。对于学生的合作分工,他也提出的建议,合作一定要人人都要做,人人都有任务,都要动手,这就要求分工一定要明确,并在巡视中随时提醒与督促。
最后,杨老师对下次研讨也做出了安排与强调。
学员感悟
列五中学卢敏:
6与11日参加了成华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高品质开放活动“美术成长课堂新教材课例研修”暨成华区“三研三上三改”研讨活动,认真的学习了五年级同课异构的两节美术课《写实与夸张》,老师们反复的推敲和打磨呈现的课堂效果让我收获颇丰。
罗丹老师的课堂结合5月17日国际博物馆日为情景导入穿插生动有趣的视频介绍,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课程环节逻辑性强,运用了AI动画介绍名画名作,采用连线题、任务单、讲练结合、问题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重点介绍了艺术夸张的基本方法等,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及时评价和奖励。整体设计环环相扣,同时也符合美术课的实践性特点,让我受益匪浅。
杨雅棋老师运用了学科融合的方法,以语文学科中李白的一首诗《夜宿山寺》为接入点导入新课,运用了项目式导入的学习方法,以学习任务单为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运用了AI智能动画、学生在黑板上尝试绘画、模仿人物动态等教学互动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学生的视觉笔记课堂呈现效果良好。
成都市树德小学罗丹:
成华区高品质开放活动暨三研三上三改研讨活动让我意识到了,我需要在在追问与重构中追寻教学本真。
本次的教学实践让我对课堂又有了全新的认知。曾经,我以为把教材内容讲完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而现在我深刻意识到,一堂真正有价值的好课,应当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本质、掌握学习方法的旅程。
过去备课,我只是机械地梳理教材知识点,很少思考编者的意图。如今我开始尝试深入剖析教材,从每个“为什么”中探寻教学契机。比如教材里的插图不是简单的装饰,它蕴含了更能深挖的细节和内涵。我们要学会从复杂信息中提取关键条件。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蕴含着编者的良苦用心,只有读懂这些“隐藏密码”,才能把握教学核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与同仁的交流中,我也发现了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比如习惯性重复学生的回答,现在我明白,面对学生的回答,应该用更具引导性的语言,将鼓励、纠错、强调和巩固自然融入回应中。“你的思路很有创意,如果能再结合这个条件,答案会更完整”,这样的反馈既能肯定学生的思考,又能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完善认知。同时,我也意识到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应当有的放矢,摒弃那些无意义的重复和拖沓,用简洁而有深度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充满价值。
这次反思让我明白,教学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只有不断追问教材编写的意图,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帮助他们在求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撰稿:刘致巧
图片:殷浩、杨睿勋
编辑:李茜茹
校稿:王春
审稿:李朝霞
审核:杨书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