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成长课堂丨“新学堂杯”美术青年教师赛课(一)
2025年4月16日,成都市、成华区杨书虎名师工作室,成华区苏辉宇学科特色工作室,电子科大附小美术课程中心联合举办的“新学堂杯”美术青年教师赛课暨“美术成长课堂”教学研讨系列活动在电子科大附小府青校区未来教室举行。活动由工作室成员王春老师主持。
此次研讨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的交流与分享,更是一次教育智慧与理念的深度碰撞,让工作室成员及课程中心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专业成长方面有了许多全新的认识与提升。
一、课例展示
首先,由电子科大附小美术老师张兆兵执教《你拓我印的游戏》。张老师的教学通过创设了科技与幻想元素的新颖情景,带领学生们进入时空穿越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拓印技艺。课堂以问题链驱动探究,学生在实物触摸、肌理比对、多媒材实验中自然达成审美素养提升,充分体现“做中学”理念。
第二节课,由电子科大附小美术教师贾若男执教《缤纷的脸谱》。贾老师的教学通过京剧舞台展演引入课题。通过“文化解码-个性编码”双轨并进的教学设计,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的融合。
二、评课议课
张兆兵老师说课
议课环节中,首先是两位上课教师先就教学目标、思考、设计与得失进行了说课,随后老师们纷纷发言。
王春老师说,张兆兵老师的课极具新课标课程结构化的特点,导学单的设计既体现螺旋上升的结构化,又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氛围营造得尤为出色,这恰是我们美育理念从显性课程延伸至环境育人的体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张炜佳老师说,张兆兵老师导学单里面的内容是很丰富、有效的,同时她也对导学单中的环节设置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张兆兵老师针对贾老师的课讲道:贾老师运用AI技术熟练,很有趣。值得学习与借鉴。
车敏老师说,贾若男老师选择从净角入手,整个环节用循环播放的形式留存下来,很清晰明了,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学生跟着流程来做很有秩序。
殷梦弦老师表示,贾老师思维清晰,教学效果好。建议添加一些四川的有特色的元素会更好,比如川剧脸谱,则更有成都特色。
三、领衔人交流分享
工作室领衔人杨书虎在点评中提到:以戏曲文化为例,许多人不喜欢看戏曲是因看不懂,根源是不了解戏曲的“密码”与“身份证”,如戏曲中诸如红脸、白脸等角色所代表的含义,一旦掌握这些“密码”,就能理解戏曲,看懂戏曲,进而喜欢上戏曲。教学中以脸部妆容等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承的理解是关键,是最终目标。此外,他还提到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一些画作即便只画一半甚至大半,照样可以进行评价、点评甚至展演,并不影响学生对于戏曲文化的理解,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
他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度的理解与体会,可就此进一步深入探究。尤其是在课程收尾阶段,应借鉴获奖课程,设置提升环节,这实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再认识。课程起始通过引入环节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结尾同样要回归到传承视角,例如外国人学习戏曲、戏曲融入生活、戏曲元素融入时装设计等,展现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创新发展,拉升出课程的高度。
领衔人交流与分享环节中,杨老师还聚焦于教师教学素养提升分享了相关要点。
一方面强调教师要熟悉教材,年轻老师凭好记性课前熟悉细节,做到脱稿授课赢得学生崇拜;以语文教学为例,授课需精准到标点,凸显熟悉教材重要性,否则容易偏离目标或是缺乏逻辑性。另一方面,他还提到备课,老师要自觉对教学内容的疑惑之处,要厘清、要弄明白。同时指出我们读书要深化对于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次阅读课文,理解加深,对不同内容有不同感悟。
在阅读教材方面,他指出不同版本教材存在差异,无论是文学(如唐诗)还是美术(如画室壁画)领域,同一内容在不同版本甚至同一版本不同版次中都有不同,教师进行教学时,必须以教材为依据,精心选择权威且合适的版本并深入研读,特别是在新教材与旧教材交替的改革关键时期,若能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统筹安排,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会更加迅速,而熟悉教材、读透、读烂教材,让教材入脑入心无疑是教学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
学员反思及感悟:
贾若男老师反思:
在今天的工作室活动中,有幸为大家展示了一节公开课《缤纷的脸谱》,通过前期的准备明确了新教材内容,也通过不断磨课、调整,最终完整的呈现给了大家。经过这次的展示,也让我在教学中有了许多提升与成长。
最后,工作室领衔人杨书虎老师为我们分享了《教师须把教材读透》,让我明白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读透教材,而新教材的出现更是良好的契机,所以要立足于课本进行创新,才能促使学生成长,促使自己成长。
王春老师感悟:
今日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张兆兵老师展示课例《你拓我印游戏》以“AI星际旅行”为情境主线,情境化教学激发艺术感知,创新构建“传统-生活-创作”学习路径。通过文物拓片认知、生活痕迹探索(硬币/树叶肌理)、综合材料拓印三大进阶环节,引导学生从触觉感知到视觉转化,在“发现-记录-创造”的完整过程中,既深化传统技艺认知,又建立生活美学意识。课堂以问题链驱动探究,学生在实物触摸、肌理比对、多媒材实验中自然达成审美素养提升。贾若男老师展示课例《缤纷的脸谱》通过“文化解码-个性编码”双轨并进的教学设计,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融合。课程以京剧舞台展演导入,引入学校生活的即将举办的京剧展演活动,再到京剧脸谱的密码解读,鼓励学生进行“文化符号+个性表达”的创意重组,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学习和实践中实现认知重构,树立了文化自信。也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架起了一座桥梁。
最后杨书虎老师进行了专业化发展赋能教学实践的专题讲座,系统构建“教学能力提升四维模型”:教材研读强调“三度解构”(横向关联度、纵向贯通度、文化融合度),备课实施注重“双线融合”(知识逻辑线与学生认知线),说课反思聚焦“三度评价”(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生成创新度)。其倡导的“文化为脉、生活为源、创变为魂”理念,为美术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清晰路径。
本次学习深化了我对美术教育的三重认知:低段教学应强化多感官体验,构建审美经验基础;高段需注重文化理解与创新转化;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坚持“研究-实践-反思”的螺旋上升模式。未来教学中,我将着力打造“文化有根、创意无限”的美术课堂,通过项目化学习与跨学科融合,让传统美育焕发时代生机,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与艺术表现力。
供稿:罗丹
图片:殷浩
编辑:各平台负责人
校稿:王春
审稿:李朝霞
审核:杨书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