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悦享·悦成长丨《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黄治

标签:
教育时评收藏杂谈 |
分类: 悦读悦享 |

《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
本书由美国的雕塑家、艺术顾问伊莱恩?皮尔?科汉(Elaine?Pear Cohen)和视觉艺术专家鲁斯?斯特劳斯?盖纳(Ruthstraus Gainer)合著,尹少淳译编。这是一本讲述美术对儿童成长重要价值的书,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趣的教育方法让我对美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使我受益匪浅,启发良多。
该书分三章:
第一章讲美术与儿童,涉及课堂中的美术活动与儿童美术的本质两个课题,主要探讨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美术为什么是学生在发展、个性、情绪、交流上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二章讲美术与学习,主要探讨美术能否有助于学生的自我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观察以及了解自身及他人的情感。
第三章美术与学校,主要探讨美术与其他课程结合的可能性,有利于美术学习的学校环境如何布置,美术教学评价的方法等,可谓是细致且实用。
在书中,作者列举了许多有趣的画画方法及技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用自己的名字画画》这一课——启发学生对各种拼音字母进行大胆的联想和创新,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孩子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把自己的名字变成一幅美丽的绘画作品。学生觉得既有趣又好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兴趣,而我们美术教师在很多时候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和想象力,让他们由衷地喜欢美术课,期待美术课,乐意创作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在美术课上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在绘画时,十分纠结“像与不像”、“好与不好”, 而这时候教师便需适当地给学生一个中肯的评价,恰当地进行技术上的指导,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最后获得自我的肯定,这也是儿童美术的特点。就像书上两段话所说:“艺术提供了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儿童自身与他们的思想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当儿童开始懂得他们有力量改变和重构他们创造的形状时,他们就发展了自信和对自己能力和果敢的欣赏力。”这或许也就是一节美术课所需要的效果。
书中说美术还是多元化的。这不禁让我回想到曾经遇到过的两件事情。一件事是学校的老师说,有数学老师请她帮忙在美术课教学生画立体图形,还有一件便是我的亲身经历。有一次,听一个音乐老师的教研课,发现她竟然在教学环节里设计了一个绘画环节,而这一环节还将她的课带向了高潮,形成了一个不错的亮点。想到这,我不禁茅塞顿开。或许美术可以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互结合,一起学习
在书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这句话的原意是:陶工在制作陶壶的时候不仅造就了陶壶,也造就了自己的技能。转念一想,那我们教师平时的备课、试课、磨课和听课不正是在“造就陶壶”?而经过这些“造就”最终成为一名优秀“陶工”。
读后感悟:
反复阅读本书后,我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美术教学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绘画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探究精神和个性的培养,进而将美术学科逐步变成学生的另一种特殊的表现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