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校园是每一个莘莘学子走向万千世界的大门,无论你是谁,在校园开始也要在校园结束,而老师就是除你亲生父母之外的另一一位再生父母。
说起我的初中生活,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自卑、孤独、叛逆、纯真。
作为一名农场学生的我来说,最喜欢的还是“放荡不羁爱自由”,多少人对我又爱又恨,可最终自己还是与他们分道扬镳。
郑老师是个满头黑发,脸上笑容常在的语文老师,也是学校政教处主任,更是我的启蒙恩师,是他将我带上文字输出这条路,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真正魅力和自己对文字的依赖,在他教我之前我只知道写日记,却从未想过在他引导之后我会执笔写书,将他书写于自己的人生里。
依稀记得初三那年,省里举办一场以“中国梦,复兴梦”为题的作文比赛,全校好多同学都参加,我是其中一个,结果出来那天,我以五千多字的作文荣获学校作文比赛一等奖,但是送往省里参加比赛的却是荣获二等奖的霞子,当时的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回到教室的时候,班里多数同学都认为一等奖不该是我获得,几乎都认为要么是我抄袭,要么是我作假,毕竟我是班级里最不爱学习,最能折腾,最不合群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很差,但也好不到哪去,所有科目里唯独语文可以在班上名列前茅。
时至今日,我都记得郑老师当时走进教室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祝贺王怡君同学获得本次学校作文比赛一等奖,她的学习成绩可能不怎么好,但她的作文写的确实比在座很多同学都要好,应该多向她学习”。
因为郑老师的一番话,抄袭和作假的流言不攻自破,后来我才知道不是自己的作文写得有多好,而是老师不想因为本来就有着写作天赋的我因为五千多字的作文没有获奖就自暴自弃,他知道那个时候的我需要的是有人支持有人鼓励,这就是为什么我的作文能够在学校荣获一等奖而 不能送往省里参加比赛的原因。
那时候开始,我就在心里暗自发誓,一定要把每一篇作文都写好,就算不能很出众,也不要垫底。
就这样,我带着郑老师的鼓励走过了初三那段不可复制的青葱岁月,以至于往后的日子里,我视他为启蒙老师,不仅是因为他的鼓励,还是他“有教无类”的重视,引导我寻找自己的人生。
中招考最后一周,我叛逆到了极点,不回家,不听课,不重视,日日玩耍,夜夜泡吧,一个初中生穿的花枝招展去酒吧喝酒,说出去任谁都不会信,但那时的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化妆,不纹身,不抽烟,不扎根于陌生人酒桌的有原则的坏女孩。
那天在班上和同学发生了口角,一气之下我走出晚自修的教室,一个人坐在香樟树下的石凳上默默的流泪,委屈和难以诉说的苦楚涌入心头,五味杂陈。
哭到没力的时候,抬起头来才发现郑老师站在身旁看着我狼狈不堪的样子,他坐下来和我聊了一会,询问最近的情况,还有备考状态。
我说:我好累!
那是自己第一次和一个长辈,老师说自己的心声,第一次将自己的面具揭下来。因为叛逆把爷爷气到住院,因为家庭变故让自己不合群,因为不想做一个得不到理解的女孩子,所以我总是为难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总是不断给自己施加不必要的道德压力,最后成了不折不扣的坏孩子。
走之前,郑老师很严肃的对我说,“哭什么,别哭,你要做一个坚强的孩子,你一向比别人早熟,懂事,所以很多时候你会活的比别人幸苦点。你作文写得好,尊师重道,有礼貌,这些都是你的优点,知道自己哪里不足就要努力填满它,要相信以后的你会比很多人都出色,中招考嘛,一场考试而已,尽力就好,不用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时间太过久远,那晚的谈话能记得的也只有这一星半点的零碎记忆。
印象中的郑老师一直是个耿直,公平的先生,校长说的不对他敢反驳并且告诉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错就是错了,不会因为你是一个后门生就对你的错误视而不见。他也总是笑嘻嘻的给我们传授知识,他的戒尺从未落在我们身上,他的教导从未有过严厉和苛责,更多的是温柔的引导,他的为人也从未有过贫富之差,好坏之说。
郑老师也非完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教学准则——有教无类。
毕业到现在,每年的春节和教师节我都不忘给老师说声节日快乐,轻言轻语却是满心欢喜,今年的教师节也一样,我依旧给年近50的老师送上祝福,听到曾说话铿锵有力的声音如今变得满腔沧桑时,我才发现自己长大,老师却老了。
突然觉得有些难过,时光不留心,岁月不饶人。
那日回校,路过老师的家门口,欲想进去拜访一下,才知曾经住在那小院里的所有人,如今都搬走了,只留下院里一片狼藉和几棵香樟树守候,就如同老师奉献一生只为三尺讲台,清贫一世也不过师德传承。
那年凤凰花开,我不是凤凰,飞不出火花,如今我亦也不是凤凰,只是一朵守着曾经热烈初心的凤凰花。
不忘恩师三尺讲台上,一根戒尺下的“有教无类”,为人师表,传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