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吃炒豆子的来历

标签:
民俗二月二 |
分类: 世事杂谈 |
“二月二龙抬头”,吃炒豆子的来历
http://sucimg.itc.cn/sblog/j286a50eb882e923a6e2fbb4ebffb2065
--农历二月初二,称为“春龙节”或“青龙节”。明清以来,莱苊民问有引龙填仓、打圈、祭土地神、煎饼熏虫、击粱辟鼠、炒豆报捷等风俗活动。
--有民谚“二月二龙抬头”。“惊蛰”在二月二前后,此时,天气渐暖,春雨始降,已是农时季节。民间常把草木灰从大门外蜿蜒撒至厨房,然后围水缸一周,谓之“引龙”。有的还用木棒敲打门砧和门框,边敲边唱:“二月二,敲门砧,金子银子往家运;二月二,敲门框,金子银子往家扛。”此即引龙填仓之意。
--这天,鲁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按老年人的说法。这是为了表示对龙的尊敬。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流传至今的习俗是炒蝎豆,俗称为“炒豆报捷”。“报捷”,谐音爆蝎,民间以为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至今,民问仍在这天炒豆、炒玉米花、大米花.花样甚多,成为人们调节口味的小食品。在寨里一带又称“炒携豆”,意为出门随身携带,以备饿时充饥。
--而农历二月二吃炒豆风俗的形成,据说和一则民间传说有关。相传武则天夺唐室江山以后, 改国号为周,自称周武皇帝。天上玉帝知道后大发雷霆,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这一下可苦了天下百姓,人们怨声载道,不禁失声痛哭。司管天河的 玉龙不忍百姓遭难,喝足天河水,喷洒人间,拯救万民。玉帝得知此事,将玉龙打下了凡界,压在山下,并立石碑一通,上写:"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百姓为救玉龙,想尽了办法。这年的农历二月二,人们发现玉米和黄豆都是金黄闪亮,很像金豆。如将豆一炒,不就是金豆开花了吗?于是,一传十, 十传百,各家各户都炒了许多玉米和黄豆,有的供到院里,有的端到玉龙身边。镇压玉龙的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尘,这天,太白金星发现天下金黄一片,以为金豆开花了,便收了拂尘。玉龙这才腾空而起,回到了天上。此时,正是春雨贵似油的季节,玉龙不顾玉帝禁令,又"哗哗"下起雨来。
--此后,民间便形成了习惯,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要炒黄豆、炒玉米。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http://sucimg.itc.cn/sblog/o06276478b2c707e51e2f387056a35606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http://sucimg.itc.cn/sblog/ofb0ccdddb07658a3d7d5bce4eb44b370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http://sucimg.itc.cn/sblog/o2b0adf629277970d17747b4861eeac73
http://sucimg.itc.cn/sblog/obd429bc8b905539a0fc03fdf716f46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