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

夏侯灶,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前165年。西汉时期夏侯婴之子,他继承了其父的爵位,并在汉文帝九年(公元前171年)继位成为第二代汝阴侯,直到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去世。
夏侯灶虽为侯爵,但毕竟为第二代,其功劳自然无法与其父第一代汝阴侯夏侯婴比肩,在夏侯婴那个耀眼的光环下,自然黯然失色,因此历史上关于夏侯灶的文功武略没有什么记载,仅在《史记》关于夏侯婴的记述中提及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但我们根据西汉时代关于侯国的权益和义务,尤其是夏侯灶墓葬出土的文物仍对夏侯灶的博学多才有一个大致的推测了解。

一、侯国的具体管理者
夏侯灶虽然继位第二代汝阴侯的时间是在第一代汝阴侯夏侯婴逝世之后的公元前171年,但夏侯婴一直在中央政府任职,直到逝世也没有去过封国,因此封国一直是由夏侯灶具体实际进行管理。也就是说,自公元前201年夏侯婴被封为汝阴侯后至公元前165年去世的三十多年间均是夏侯灶主政汝阴侯国。
目前虽没有明确史料记载夏侯灶在西汉初直接参与对匈奴战争的记载,但夏侯灶作为汝阴侯国的具体管理者,在汉初的对匈奴的战争中,响应朝廷征召,委派封邑内兵丁,提供军事支援,坚决支持配合了国家作战。
在侯国初建之期,侯府的筹划建设工程繁杂,各项事务的编排,夏侯灶均须付出巨大的辛劳。另外作为侯国的主政者,必须按规定向中央朝廷缴纳一定的贡赋和封邑内的部分税收,对国家维护统治提供强大的支持。

同时在贯彻执行中央朝廷颁布的各项政策法规方面,夏侯灶确保汝阴侯国内的治理与国家整体要求相符,保证了国家的法律制度在封邑内得以实施。
夏侯灶在负责汝阴侯国内的日常行政管理中尽心尽力,竭尽全力维护社会治安,调解民间纠纷,使封邑内百姓生活安定,社会和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夏侯灶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促进商业贸易,千方百计增加百姓收入,使封国内居民丰衣足食。由于夏侯灶的不懈努力,封国内商贸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封国内的住户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由原来的6900户增到超三万户。
在文化建设方面,夏侯灶大力支持和推动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在封邑内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化传统,提升封邑的文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学识渊博的侯府贵族
在古代有这样的风俗,墓葬主人均会将自己最重要最贵重最喜爱的器、物连同墓主人随葬。夏侯灶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十分丰富。仅从下面的墓葬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夏侯灶具有较高的文化造诣:
《周易》是古代的哲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其进行研读说明夏侯灶对哲学、宇宙观等方面有浓厚的兴趣。而《春秋事语》则与历史相关,反映出他对历史知识的重视,可能希望通过了解过去来指导当下和未来。《吕氏春秋》是杂家代表著作,涵盖了众多领域的思想和知识,这表明夏侯灶的学术涉猎广泛,不拘泥于一家一派的学说,有博采众长的意识和追求。

(二)文学修养较高: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楚辞》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这两部作品都是文学经典,墓中出现说明夏侯灶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可能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能够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三)重视文化教育:
《苍颉篇》是古代的启蒙识字课本,夏侯灶墓中出土此书,或许意味着他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承和教育,即使作为贵族,也关注基础的文化教育,用于教导家族子弟,体现了对文化延续和人才培养的重视。由于夏侯灶重视对其子孙后代的教育,其后裔曾孙夏侯胜成为儒学“大夏侯学”的创建者。
三、勇于探索的天文学家
从出土的文物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夏侯灶是一位热爱科学的侯爵,特别是在天文学方面,他更是进行了潜心的研究,且具有颇深的造诣。其中有两件仪器足以说明夏侯灶的研究兴趣和探索精神。

(一)圭表
墓中出土的木胎彩绘圭表可折叠为对称两部分,总长68厘米,圭面刻有夏至、冬至及春秋分的表影标记。圭表是古代测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由竖直安放的表及南北方向水平安置的圭组成。汝阴侯墓圭表的适用纬度,经精确测量计算,恰恰就在汉代长安到汝阴侯国(阜阳)一带,表明当时的汝阴侯夏侯灶已经掌握了发达的天文测量技术。这一仪器不仅是天文工具,更被作为礼器与编钟同置,体现了古人“音律通节气”的宇宙观。

(二)二十八宿圆盘
二十八宿圆盘的赤道坐标体系由上下两盘组成,上盘边缘密布365孔对应周天度数,下盘篆刻二十八宿及距度。配合支架,该仪器可测量天体的赤道经度差,被认定为浑仪始祖。其设计原理与现代赤道坐标系一致。二十八宿星盘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赤道式天体测量仪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夏侯灶在天文领域的卓越成就,也反映了西汉时期天文学的发展水平。
夏侯灶的生平事迹和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西汉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夏侯灶虽未在史书中留下显赫功绩,但其墓葬文物揭示了一位集贵族身份与学者特质于一身的“跨界天才”。他可能曾担任天文历算官职,甚至精通天文星象,将科学观测融入礼制实践。这些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科技史,也让我们看到了汉代精英对宇宙规律的孜孜探索,以及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具象化表达。
颂夏侯灶
侯爵英名岁月长,府衙有序韵流芳。
才高博古通文史,志远研天探浩苍。
策理繁纷持善政,学穷星象解玄黄。
贤能德厚传佳话,青史留痕美誉彰。
(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