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2025-08-06 23:05:28)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望出谯郡,姓启侯爵”,夏侯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豪族“盛门”,具有“累世传经”、崇尚忠义的门风传统。吉安是我国夏侯氏的主要群居地,始祖是唐太常寺卿夏侯韶,南北朝梁尚书左仆射夏侯详六世孙,唐秘书监夏侯端三世孙,因谏言怒上谪任吉州刺史。夏侯韶深喑地理堪舆之道,到任吉州,通过堪舆筑州城于白鹭洲之西,成今日吉安城之雏形,退隐后又传承家族崇文门风,于吉水泷江河畔设立“五经”私学,后家族进一步拓展为书院,以“忠义”“天心”教化庐陵先民,对后世庐陵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吉水夏侯“太常世家”总祠追远堂

一、夏侯家族“累世传经”、崇尚“忠义”的世家门风

夏侯氏先祖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大禹子启建夏,桀被商代,纣被周灭。周武王封禹之后东楼公于杞,简公时,国为楚灭,弟佗奔鲁,悼公以其为禹之后,赐爵为侯,称为夏侯。夏侯氏列入正史史传、可确考的人物最早是西汉夏侯婴,据《汉书·夏侯婴传》,夏侯婴,谯郡沛人,佐刘邦立国,甚得宠信,历事高祖、惠帝、吕后、文帝四朝,官至太仆、太尉、丞相,封列侯,被称为滕公。夏侯婴佐刘邦立国,之后夏侯胜、夏侯建以传授《尚书》分别创立大小夏侯之学,为名重一时的儒学大家。《汉书·儒林传》载,(汉初)伏生以《尚书》授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夏侯胜之先夏侯都尉从张生受《尚书》,以传族子始昌﹐始昌传胜。胜传从兄子建﹐建又事欧阳高。由是《尚书》有大小夏侯之学。《汉书·艺文志》有《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据《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载,夏侯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用今天的话就是“儒者最怕不懂经术,经术如果能通晓了,要取得高官就像捡起地上的小草一样简单。学经不精,还不如回家种地。”此外,《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还载,(夏侯)胜、(黄)霸(狱中)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夏侯家族崇经好儒,“传父业”“修父业”,西汉时都尉传始昌,始昌传胜,胜又传建,开家族“累世传经”之门风

汉魏之际,夏侯家族紧跟曹氏家族的兴起,获得了空前发展。夏侯惇、夏侯渊等人成为曹操的元从勋旧,并因两个家族的特殊关系,得到信任。开国功臣及世代姻戚的地位使夏侯门第渐趋贵盛,且随着学术文化蕴积的增厚,并“累世传经”,家族门风迅速由尚武雄豪、通兑任情的将门风范向儒雅矜慎、博观艺文的世家“盛门”递转。魏晋南北朝皇权更替的血雨腥风,夏侯家族影响相对较小,除家族人物的仕宦与门风变迁外,与其婚姻也有关系,除曹氏外,还与司马氏以及泰山羊氏、琅琊王氏等联姻。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的夏侯渊墓

在由尚武向崇文的门风转型过程中,夏侯家族标志性的人物是夏侯玄,他儒玄并综,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学术上都有很高的修养,《乐论》、《道德论》、《本无论》、《肉刑论》、《乐毅论》、《夏侯子》等著作,确立了他在思想界的领袖地位。《三国志·夏侯玄传》载魏明帝时,玄“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于色。明帝恨之,左迁为羽林监”,从中可以看出夏侯玄有着明显的文化与身份的某种自觉。

除夏侯玄外,夏侯惠、夏侯湛、夏侯淳、夏侯瞻等也是当时重要的标志性人物。如夏侯惠,《三国志》卷9注引《文章叙录》称他“幼以才学见称,善属奏议。历散骑黄门侍郎,与钟毓数有辩驳,事多见从”;夏侯湛,文章宏富,善于制作新词,又容貌美丽,《晋书》卷55《夏侯湛传》云:“(夏侯湛)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连璧’”;夏侯湛二弟夏侯淳“亦有文藻,与湛俱知名。”夏侯湛七弟夏侯瞻则为当时名重一时的画家,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载:“夏侯瞻,下品。谢云‘气韵不足,精密有余,擅名当代,事非虚美,在第三品毛惠远下,戴逵上。”

南北朝时期,夏侯家族的代表人物有夏侯详、夏侯亶、夏侯夔父子及夏侯道迁等,他们在军功、政绩、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奠定了家族门阀地位。夏侯详(430-502年)是吉安夏侯始祖夏侯韶(公元639-729年)的六世祖,南朝梁开国功臣,尚书左仆射;夏侯亶,南梁重臣,夏侯详长子、豫州刺史夏侯夔之兄。《梁书·夏侯亶传》记载,夏侯亶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州民称颂夏侯亶功绩,歌之曰:“我之有州,频仍夏侯;前兄后弟,布政优优。”

夏侯详最后任上是湘州刺史,受梁武帝重托以七十高龄治理湘州。估计当时的湘州政经形势比较复杂,需要朝廷重臣予治理。《梁书·夏侯详传》记载夏侯详为人谨慎,心怀坦荡,常以“不为福始:不为祸先”和“本效忠节”自勉,其在湘州“善吏事,在州四载,为百姓所称”,并载“州城南临水有峻峰,旧老相传,云‘刺史登此山辄被代’,因是历政莫敢至。详于其地起台榭,延僚属,以表损挹之志”。

现长沙岳麓山岳麓寺存有夏侯详的碑文,碑系唐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碑的文采、书法、刻工都精湛独到,被世人誉为“三绝碑”,碑文曰“梁天监三年,刺史夏侯公讳详。了义重玄,别构正殿”。从夏侯详对岳麓寺“了义重玄,别构正殿”,同时结合夏侯家族一向崇文的门风来看,夏侯详对后世岳麓书院的建立和湖湘楚文化的发展,应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长沙岳麓山麓山寺碑及记载夏侯详“梁天监三年,刺史夏侯公讳详。了义重玄,别构正殿”的碑文

隋及唐初,夏侯详三世孙夏侯端(?-627年),隋时任大理司直一官,是唐高祖李渊未显贵时的密友。《新唐书·夏侯端传》记载,(端)善占相,力劝高祖起事,曰:"今玉床摇动,帝座不安,参墟得岁,必有真人起于其分,非公而谁乎!主上猜忍,尤忌诸李,金才既死,公不思变通,必为之次矣。"李渊逐深信不疑,起兵,提秘书监,引为内室。夏侯端最大的特点是忠义,《新唐书》将夏侯端列为"忠义"之首:(端)为河南道招尉使,受上命,持节招谕,然遇困,宁死而不降,帝闵之......。夏侯端是吉安夏侯始祖夏侯韶的曾祖,夏侯族谱记载端生慎,慎生琼,琼生韶。

从夏侯家族的繁衍脉络来看,其门风气象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累世传经。这主要来源于西汉经学大小夏侯,崇经好儒,“传父业”“修父业”,都尉传始昌,始昌传胜,胜又传建......三国时一度中断,但家族迅速由武及文,通过私学进一步扩大了累世经学的影响力,进而由累世经学变成了累世公卿,迈入“盛门”之列。

二是崇尚忠义。如果说夏侯婴、夏侯惇、夏侯渊、夏侯端等是武忠且为开国元勋的代表,那么夏侯胜、夏侯玄、夏侯详等则为文忠“本效忠节”忠义的代表。夏侯家族的这些门风积累,为夏侯韶及其后人在吉安影响和推动庐陵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夏侯韶与吉州城及其家族在吉安的发展
据唐夏侯藻《吉赣夏侯氏源流总序》记载,吉安夏侯始祖夏侯韶生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因夏侯详最后任上是湘州刺史,故夏侯韶祖藉湘州长沙,夏侯家族族谱记载是世居长沙衚衕街石灰巷黄竹头。夏侯韶父讳琼,祖父讳慎,曾祖夏侯端。夏侯韶幼习书经,聪颖博学,学邃才宏;少负治国安民之略,长存光前裕后之思。高宗时与兄夏侯韺联捷进士,入仕为官,主事三年,闻丁母艰,归梓服阕,丁忧期滿,补授归职,不久即授太常寺卿职掌正礼乐。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一江两岸,现吉安城区新貌

唐高宗李治咸亨二年辛未(671年)正月,帝在宫廷见吐蕃特使,兴之所至,以诗书赐于吐蕃。按当时太常礼法,此有违规制,夏侯韶作为太常寺卿,职责所在,为此上书疏谏。帝一时怒起,把夏侯韶贬黜太州任剌史,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又谪吉州刺史,一直到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才御任,刺史任上长达35年。

据《庐陵县志》康熙版记载,隋唐时期的吉州,治所多次变迁,庐陵、吉州也数易其名。夏侯韶到任吉州时的678年,州署仍在偏僻的城西,即现在的吉州区赵公塘附近。此时庐陵郡改为吉州已近二十年,吉州城区仍是庐陵郡的旧时面貌格局,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城区建设也缺乏长远规划,府邸狭小,附近是一片山林,西面是高高的天华山,位置偏僻,州署治所远离赣江水道,交通十分不便。夏侯韶到任后,通过实地考察,决心改变吉州落后的面貌,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后,首先对吉州城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布局,确定把府邸东移,迁至白鹭洲之西,使其濒临赣江,即现在的北门一带兴建新的府邸。之后把庐陵县的治所从石阳故地迁入府城,成为吉州的附郭城。四年后永淳元年(682年),新的州城工程建筑顺利竣工,府邸治所按计划搬迁。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明清时的吉州城及街区图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唐中宗李显继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次年,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迁吉州。此时吉州城刚建,百业待兴,为迎庐陵王,夏侯韶费尽周折,据传他让出州署,改为庐陵王府。因州署属新建,庐陵王刚受惊吓,也没有特别要求。李显在吉州只呆了二个月,二月十五日来,四月十日又徙房州(今湖北房县)。为此,吉州城因曾经的皇帝的到来,便有了皇家气息,尤其是景龙元年(707年),唐中宗李显再度复位,使夏侯韶筑吉州城更有底气和自信,后又数度修扩建,州城建有城墙,里面主要建筑有官邸、学宫和行政办事机构,整体规划工商业沿赣江向东南方向延伸。府邸濒临赣江且伟岸,地理文脉向好,水陆交通便利,州民办事方便。经过夏侯韶持续三十五年的努力,吉州城整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今日吉安城之雏形。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夜幕下的吉州区古青原台:历史气息浓郁

除为官外,夏侯韶著作也颇为广丰。根据汪泰荣先生编著的《庐陵古文献考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载,夏侯韶著作有:《書经注考》四卷,《禹贡节释》一卷,《礼乐大典》八卷,《青云楼稿》十集,《诗话遗稿》四集,《言行通鑑》四卷,《思治集》八卷,《文渊集》四卷,《教子备考》六卷,《太州轶事》六卷,《吉州大事记》三卷。

可以看出,夏侯韶对庐陵地名、治所,府邸和行政范围的最终确立,乃至后来庐陵文化的成型与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据《吉赣夏侯氏源流总序》记载,朝廷为嘉奖夏侯韶在吉州的功绩,特赐建凤薮牌坊以示旌表,2009年暑假,笔者在吉州区道署坪路附近作坊野调查,据当地有关老人回忆,该牌坊清末民国初期还在,后毁于战火。

据夏侯韶子夏侯札撰写的《泷江水道辩》记载,夏侯韶任吉州刺史期间,勤政爱民,对吉州全境经常廵视走访,了解风土人情,体愠民间疾苦,深得百姓爱戴。因他深喑地理堪舆之道,在任期间,对吉水泷江流域尤为重视,进行过多次系统的考察。有一次他例行廵视兴国县枫边乡(当时属吉州管辖)时,走完了密石,箬坑,来到富溪,说道:“三个密石,不如一个箬坑,三个箬坑,不如一个富溪也”。富溪山川秀丽,气象万千,此处土地广阔肥沃,仍富饶之地。廵视回府后又对其子札说:“富溪气势宏伟蓬勃,是个好地方,待到族望分房之时,可择富溪。”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吉水泷江一带美丽的山水风光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七十四岁高龄的夏侯韶刺史御任。退隐后他并未返回湖湘长沙故里,而是卜居泷江中游之北洲,即现在的吉水水南镇水北村拓基。从他在任期间考察兴国县枫边后对儿子夏侯札说的话,可知夏侯韶对退隐后将家安在何处是早有谋划的。

泷江流经兴国、永丰、吉水、青原四县区,源自兴国县天心坪。水北村位于水南镇镇区泷江北岸,村前南面是一片广阔的沙滩,村后倚靠着高高的五圣山,现水北村夏侯氏祠追远堂前的“太常世家”牌坊镌刻着对联:

屏千寻蝉岭腾蛟起风凌云上,

授万里泷江破隘穿峡向海流。

正是水北村前临泷江,背倚五圣山的真实写照。

夏侯韶在泷江吉水县水北村开基以来,一千多年其子孙在吉赣大地上繁衍生息,是夏侯氏的主要群居地,其后裔分布在吉安市的吉水县、吉州区、青原区、泰和县、永丰县及赣州、兴国、瑞金、信丰等区域的村落。另有不少族人外迁安徽天长市、江苏盱眙县、湖南永兴、常德、岳阳,贵州毕节、永兴,四川汉源县以及海外等地。据不完全统计,夏侯韶后裔有两万余众,千余年来子孙满堂,人丁兴旺,其后代遍及大江南北,有商界精英、军政仕宦、科技贤才,或耕读,或创业,或为官,或学术,在江西吉赣两地发展成了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家族。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农历2019年12月全国千余名夏侯韶后裔相聚吉水县水南镇水北村夏侯追远堂

三、夏侯家族“五经”私学及泷江书院对庐陵文化的影响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夏侯韶退隐卜居泷江水北村后,受家族门风影响,携其子五经博士夏侯札在水北村设立“五经”私学,行“累世传经”的家族之责,教化当地百姓。后随着唐科举的日趋完善,以及受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化运动的影响,唐僖宗年间,夏侯韶六世孙夏侯颙在“五经”私学的基础上创办招贤书院,广收附近学子,水北村逐渐成为吉水县儒学和科举应试学习的中心。

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年),时任吉水县知县沈裕倡捐,邹元标附之,将水北村招贤书院进一步扩建,并更名为泷江书院。县衙官府的介入,再加上招贤书院打下的基础,泷江书院更是声名显赫,成为与白鹭洲书院、阳明书院齐名的吉安三大书院之一,泷江流域成为庐陵文化的重要聚集地。

夏侯韶及其子夏侯札创办的“五经”私学,初以家族“累世传经”为本,佐以本效忠节、崇尚忠义为办学理念。唐僖宗年间,夏侯颙在“五经”私学基础上建设招贤书院后,因泷江发源于兴国县天心坪,“天心”二字,《尚书》云:“克享天心,受天明命”,王符《潜夫论》则曰:“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孟子又云:“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夏侯颙逐在“本效忠节”办学理念基础上,加入“天心”二字作为招贤书院的办学理念。天心本仁,唯民是爱,夏侯颙的办学理念迅速得到附近学子的响应,纷纷前来求学,一时受世人注目。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僖宗朝国师、著名的地理堪舆大师杨筠松路过吉州前往兴国,对夏侯韶堪舆修筑吉州城之设计十分钦佩,于是追寻夏侯韶的退隐路线,特意绕道前来泷江水北村考察,当看到泷江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当时招贤书院的文风盛况时,不禁发出“百里有贤人出”之预言。

夏侯家族在泷江数百年持续不断的办学,永丰、吉水、青原泷江一带文风日盛,“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说的就是这一带的科举盛况,一时传为佳话。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泷江上游永丰县沙溪镇欧阳修故居西阳宫内泷冈阡表碑亭。《泷冈阡表》为欧阳修亲自撰文手书,为其叙述家世、缅怀父母恩德之作,被称为千古至文

首先出场最具影响力的是永丰沙溪人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因葬父于泷冈,作千古名篇《泷冈阡表》,以青州丈石镌刻。因人和文,泷江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知。欧阳修一生在外求学及为官,想必他每次回故乡泷冈,都驾着一叶小舟,逆泷江而上,经水北村过招贤书院时,听闻里面朗朗读书声,也必注目凝视。至南宋,隔泷江不远的富田,诞生了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欧阳修官至参知政事,实为副相,文天祥做了丞相,故民间有“隔河两宰相”之说。

若以泷江水北村为圆点,百里内宋代的贤人还有胡铨、周必大、罗泌、刘辰翁等,个个都是光芒璀璨。至明代,招贤(泷江)书院更是连出大魁,先是带源的王艮,再是夏朗的刘俨,再就是泷江边泷头的彭教,以及其表弟永丰的罗伦。同样的圆点,百里外还有状元罗洪先、胡广、刘同升等等,以及解缙、邹元标等其他名人。邹元标曾到此凭吊彭教和罗伦共同读书过的招贤书院,写下了满含自豪的《怀古》诗:“秀色东南此一天,嵯峨怪石虬相连。……振衣亭畔还谁语,百载风流忆昔贤。”

明崇祯九年(1636年),久闻吉水泷江文风鼎盛,连出大魁,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追寻夏侯韶、杨筠松两位堪舆大师的足迹,也慕名来到这里考察。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青原区河东街道夏家村(老堪上夏侯古村),徐霞客曾经走过的沿江梅林古道

据《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记载,徐霞客于1636年农历12月8日从吉安所住的白鹭洲出发,过赣江东渡到河东梅林村,之后沿江北行走梅林古道,过河东老堪上,到达天玉镇大洲(状元胡广故里),再东拐上天玉山,当晚住在天玉山东麓山下道人家。12月9日出天玉山来到吉水水南嵩华山之西,过施坊、古富村,10日、11日游嵩华山,12日考察帯源村(状元王艮故里),过罗源桥,晚上就住水北村泷江书院。13日由水北渡桥,先后考察夏朗(状元刘俨故里)和西园村,并在西园一直呆到17日。18日一早开始,顺着西华山沿着泷江中游,过泷头(状元彭教故里),先后考察了三狮锁水口、瑞石飞霞、百里贤关等美景。徐霞客考察完之后,对泷江独特的地理和丰厚的文脉,胜为感叹,直赞唐杨筠松“百里有贤人出”之言。

19日徐霞客从罗家埠来到值夏,出张家渡后,乘小舟顺流向北再于河东登岸上青原山,考察净居寺,当天入住白鹭洲。徐霞客考察吉安总共行程36天,其中在泷江百十里范围内就达12天之久,并在水北村泷江书院住宿一晚,可见徐霞客对这片区域之重视。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图,其中泷江富滩河谷(含瑞石飞霞、杨公坪百里贤关、螺滩三关)于2021年5月18日被评为第五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

历史的车轮进入革命年代,泷江的“忠义”“天心”尽显红色。土地革命时期,时国民党逆天而行,向工农挥舞起屠刀。天心本仁,唯民是爱,若是无法无天,不仁不义,则天必弃之。不屈的共产党人奋起反抗,“红旗卷起农奴戟”,领导工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泷江于是成了著名的反围剿红色战场。那时的泷江流域是“东井冈”的中心,所在的水南镇更是成为革命县----公略县的县城。

公略县具体管辖范围就是现在的泷江流域,也就是永丰全境、吉水的水南、白沙和整个青原区。1931年11月27日,公略县成立大会和黄公略同志追悼会在泷江水南松山尊德堂召开,毛泽东同志为大会亲撰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今天在水南旧街上尚留的红军标语,像是在无声地致敬这血与火的岁月,为了革命的胜利,泷江儿女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夏侯家族与庐陵文化
位于吉水县水南镇的公略县委旧址

四、结语
庐陵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从吉安“文章节义之邦”来看,其精髓应该就是“崇文重教、胸怀天下、坚守气节、忠义报国”。这些在泷江读书人身上可谓表现得淋淋尽致,无论是胡铨的“脖子最硬”,还是文天祥的正气浩然;无论是王艮的“建文守节”,还是“打不死的邹元标”,等等,尤其是革命年代,泷江儿女“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热血,给予了庐陵文化鲜艳的红色底蕴,真正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些都是庐陵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从夏侯韶励精图治堪舆修筑吉州城,奠定今日吉安城之雏形,到其家族累世传经所办的“五经”私学,再到两宋时期的招贤书院,以及明清之际的泷江书院,千余年来,夏侯家族“忠义”“天心”的世家门风及其办学理念,对后世庐陵文化的影响和发展,无论是回望还是前瞻,后人都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与贡献。

参考文献:

[1]《汉书·夏侯婴传》[M];

[2]《汉书·儒林传》[M];

[3]《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M];

[4]《三国志·夏侯渊传》[M];

[5]《三国志·夏侯玄传》[M];

[6]《晋书·夏侯湛传》[M];

[7]《梁书·夏侯详传》[M];

[8]《梁书·夏侯亶传》[M];

[9]《新唐书·忠义上·夏侯端传》[M];

[10]《资治通鉴·唐纪》[M];

[11]夏侯藻·唐《吉赣夏侯氏源流总序》[R];

[12]夏侯札·唐《泷江水道辩》[R];

[13]《庐陵县志》康熙版[M];

[14]《吉水县志》道光版[M];

[15《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M];

[16]《夏侯十三修族谱八卷附一卷》[R],1990;

[17]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18]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

[19] 汪泰荣.庐陵古文献考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12;

[20] 汪泰荣.吉安书院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1;

[21] 束莉.汉晋文化思潮演进中的谯郡夏侯氏家族[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22] 王建庭.魏晋南北朝谯郡夏侯氏家族研究[M]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3] 王永平.夏侯玄论----兼论魏晋之际谯郡夏侯氏门风之变化及其门第之上升[J].史学月刊,2007.4.

[24] 夏侯文庆.夏侯华.夏侯氏纵横录[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7;

[25] 黄天娥.民国时期吉安宗族和地方精英——以吉安县坊廓乡为中心.[D]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10;

[26] 李梦星.庐陵文化大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