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西方伪史”论者的手法(续)

(2022-10-11 23:00:08)

评“西方伪史”论者的手法(续)

                      萧然剑 2022-10-11

(二)

“昆羽继圣”最近把目光盯上了哥白尼等人,例如其文章《十进制毙掉哥白尼和西方小数之父的大作,釜底抽薪推倒伪史》。此文把他的“一元论思维、单向论证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他说“1585年,西蒙·史蒂文(Simon Stevin)在其《论十进》(The Tenth)一书中建议,重量和度量、铸币以及弧度的划分应使用十进制。利玛窦(欧几里得)于1582年来华,西蒙·史蒂文在1585年提出要引进十进制,真的好巧。从西蒙·史蒂文书中上述内容可知,在1585年以前,西方连度量衡都尚未搞定。西方还把西蒙·史蒂文宣传成哥白尼忠实拥护者。然而,搞笑的是,哥白尼1543年版的《天体运行论》里面却提前出现了十进分数,即小数。在西方,按其现行历史,公认的是西蒙·斯蒂文发明了小数,而最早使用现代意义小数点的则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据说他在1593年使用了小数点。

这段话很有趣。“昆羽继圣”人士的单向思维、一元化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昆羽继圣”将“西蒙·史蒂文在1585年提出要引进十进制”当作为西方十进制忽然开始使用的唯一证据,那么只要说谁在1585年之前出现了使用十进制的书籍(如哥白尼1543年《天体运行论》用了十进制和十进分数即小数),那么这本书必然是后人伪造或者伪托前人。

“昆羽继圣”这种逻辑“蚌埠”住了我。一般说来,很多数学符号,在被正式完整、完备地建议、确定下来之前,其实已经在长时期被使用了,发现了其优点,才会有人建议大家都来统一使用。哥白尼在他的书籍中使用了这些符号或方法,也很正常。西蒙·史蒂文在1585年在其《论十进》一书中建议,重量和度量、铸币以及弧度的划分应使用十进制,但这不等于说,十进制就是在1585年欧洲忽然产生的。

“昆羽继圣”说:“……然而,搞笑的是,哥白尼1543年版的《天体运行论》里面却提前出现了十进分数,即小数。在西方,按其现行历史,公认的是西蒙·斯蒂文发明了小数”(他的意思是,西方小数的使用是自1585年开始)。因此,他用“一元论、单向思维”打到了哥白尼1543年版的《天体运行论》。但真实的情况却是:欧洲数学家使用小数,晚于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国家,主要是在16世纪才开始考虑小数(哥白尼1543年出版他的著作,也是属于16世纪),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荷兰人斯蒂文(15481620),他在《论十进制》(1583年(或1585年))一书中明确、系统提出了小数的理论。斯蒂文是欧洲系统的小数理论的代表者,但这不等于说在1585年之前欧洲就无人使用小数。

顺便说,使用什么进制,与计数法是否先进,毫无关系。计算机使用二进制,不等于说二进制就比十进制先进或者落后。采用什么进制,不会改变数学定理和物理定律的形式。我们因为习惯了十进制,所以对八进制、十六进制等就会感觉到不方便、不习惯,但是使用八进制、十六进制的人,也会对十进制感到不方便、不习惯。在八进制中,10等于十进制中的8100等于十进制中的640.1等于把1分成8份取其一,0.01等于把1分成64份取其一,小数在八进制中一样可以方便定义。在八进制中,把小数点右移一位,相当于把原数放大八倍。例如八进制中的1.1,等于十进制中的11/8之和,为9/8,放大八倍,等于十进制中的9,而把1.1小数点右移一位,得到11,正是十进制中的9,两者一致. 所以,在八进制中,也可以自洽地使用小数点和进位制。你如果使用八进制小数一个月,你就会不习惯使用十进制小数。

与此同时,“昆羽继圣”另一个逻辑也很奇怪,因为“1585年,西蒙·史蒂文(Simon Stevin)在其《论十进》(The Tenth)一书中建议,重量和度量、铸币以及弧度的划分应使用十进制”,于是就认定“从西蒙·史蒂文书中上述内容可知,在1585年以前,西方连度量衡都尚未搞定”。这个结论也“蚌埠”住了我。古代度量衡多种进制并用,是很正常的,这怎么叫“连度量衡都尚未搞定”?我们在民国时期一斤等于十六两,一石等于两斛,一斛等于五斗,一丈等于十尺,一里等于一千五百尺、一亩等于六千平方尺,也是多种度量衡进制并用。19596月,国家颁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才把一斤规定成了十两。按照“昆羽继圣”的说法,难道中国直到1959年才搞定度量衡进制的统一、所以落伍或落后?

关于物理学和近代科学的单位制,目前全世界统一的标准用法是“国际单位制”。196010月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了国际通用的国际单位制,简称SI制。按照“昆羽继圣”的一元论、单向思维,在1960年,连原子弹、氢弹都爆炸了,火箭卫星都发射了,难道物理学连度量衡单位制都搞不定?

按照“昆羽继圣”的一元仅存思维,我还进一步又被蚌埠住了:90%的汉语古籍竟然都是假的,是在1935年或1956年后的人伪造的,然后再伪托先人,为了民族自信。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这些古籍中,或多或少出现了《第一批简体字表》(1935年,民国政府)和《汉字简化方案》(1956年,中国大陆)中的简体字。

但是,实际上,汉字简体字自古就有,并非是在1935年、1956年忽然出现的。 [引用资料,“1935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广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  得到“90%的汉语古籍竟然都是假的”,“昆羽继圣”的单向论证、一元论思维岂不漏洞百出、十分荒唐?

      “昆羽继圣”在他文章《十进制毙掉哥白尼和西方小数之父的大作,釜底抽薪推倒伪史》中又说:“有意思的是,西方后来又想尽办法弄出了一本英文版的《十进制》,还把翻译出版的时间定为1608年,已经完全不顾此时书面英文尚未诞生的事实。在这本1608年出版的英文版《十进制》中,记载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千’。数字‘756871387130789276’,被表示为:‘756千千千千千871千千千千387千千千130千千789276’……看出了吗?他们连‘万’这个单位都没有,更遑论是十万、百万、千万、亿这种数字单位了。整个西方连想都不敢想。 

对于“昆羽继圣”这个评论,真叫人无语、哭笑不得。在古代高阶进位名称不统一的情况下, 用以上这种方法写数,是最无歧义的,也是最科学的写法(在指数还没有被发明和统一使用的情况下,以上这种写法,是写大数的唯一科学方法。这可不是因为它笨拙所致)。

古代欧洲如此计数,近代中国也如此计数。例如,我们在抗战时,要求四亿同胞团结起来,四亿同胞叫四万万同胞。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第四款第一句“中国约将库平银贰万万两交与日本,赔偿军费”(接下来写分批次交付方式、时间、利息算法等等),这里,贰万万,就是两亿,但这里也没有用到“亿”字。

在这里,欧洲人最大计数单位是千,我们中国最大计数单位是万,这可能是与古代人口数和税收规模有关(古代中国是大国,欧洲是由很多较小国组成)。我们的两亿、四亿,说成是两万万、四万万;欧洲人说两百万,是两千千。它们没有实质区别,均采用了同一种计数方法(较小单位的重叠法)。我们当然也有“亿”这个单位制,欧洲人也有million(百万)这个单位制。但在古代,由于其含义不统一(如“亿”有一万万的意思,也有十万的意思),在写大数时,为了避免其歧义,宁愿用公认的、无歧义的、更小的单位(千、万)的重叠来表达,这是当时唯一科学的写法(在指数符号发明和统一被采纳之前),这可与“笨拙”无关。所以,“昆羽继圣”把这种写大数的方法,当作是笨拙法,其逻辑是大有问题的,也显得很搞笑。        

一些“西方伪史”论者认为拉丁文形成于XXXX年,因此凡是出现于XXXX年的拉丁文著作,必然是后人伪造,于是否定了一大批欧洲古籍。这也是一元化思维、单向逻辑,包含了文字游戏的论证法。与汉语白话文的形成一样,拉丁文形成也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你怎么就唯一采信“拉丁文形成于XXXX年”,以什么为准则、判据?不提准则判据,好似“不谈含量,谈毒性,是耍流氓”一样。那么我问,汉语白话文形成于什么年代?有人说是五四运动前后,有人说是明清小说就是白话文小说,有人说元曲,就是白话文,也有人说宋朝话本小说也是有白话文很多。唐传奇尽管主要是用文言文写,但是文字很浅显[现代人看起来不吃力,比中学语文中的文言文容易多了],唐传奇有点似白话文之源。根据资料: “宋人话本是宋朝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和受说话(一种民间技艺)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的统称。其特点是善用诗词和口语,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塑造人物性格,善于描写人物心理,多用谚语借喻比拟。是评书的开端”,按照“西方伪史论”者的单向思维、一元逻辑,如果采信白话文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形成或者明清小说中形成,那么由于宋话本、元曲也基本算是包含了不少白话文和口语,那是否是说宋话本、元曲,也是后人(明清或者民国时期)伪造?

继续看“昆羽继圣”上面的话“有意思的是,西方后来又想尽办法弄出了一本英文版的《十进制》,还把翻译出版的时间定为1608年,已经完全不顾此时书面英文尚未诞生的事实……. 而且,翻遍全书,赫然发现,不仅大数的单位没有,就连基本表示位值的个、十、百、千位也没有,阐述时表示为最左边右边再右边,又或第一个(个位)第二个(十位)后一个(即左手边大一点的位值)等等,根本没有个、十、百、千的位值概念。”他引用了一段英文,然后说:“翻译过来大意如下——Disme十分之一,后来这个词被缩减为一角钱。早期英语使用形式是 dyme dessime。当西蒙·斯蒂文的作品在 1608 年被翻译成英语时,Disme 被吸收进该语言。它被用作名词,意思是十分之一,也被用作十进制算术的同义词。也作动词,分成十等分。由此可见,当时的欧洲在数学方面是多么先进先进得连基本的数位概念都没有。真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创造伟大的文明?

我这里也表示惊讶。明明欧洲用了最左边右边再右边等等这些词汇表示“个、十、百、千”位值,怎么叫没有“个、十、百、千”的位值概念?难道非得用用听起来抽象的文字,才叫有“位值”概念?位值,位值,不就是数字的位置?最左边右边再右边等不就非常无歧义地定义了位值概念了吗?按照现代定义“像一(个)、十、百、千……,叫作数的计数单位。这些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欧洲用了最左边右边再右边来命名数位,使用“所占的位置”的名称来代表位值,我认为这是很正确、合理的做法,我看不出它弱在哪里。

 在甲骨文中,尺,表示手臂的弯曲处,即曲肘部;寸,是指桡动脉,是中医切脉诊病之处。按照“昆羽继圣”的逻辑,这些都是身体部位,于是他就可以得到结论:中国古代连基本的长度单位都没有……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在度量方面是多么先进先进得连基本的长度单位概念都没有。真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创造伟大的文明??

“昆羽继圣”又使用一元、单向思维,祭出语言发展史从而否定一切这一“大杀器”:“有意思的是,西方后来又想尽办法弄出了一本英文版的《十进制》,还把翻译出版的时间定为1608年,已经完全不顾此时书面英文尚未诞生的事实。” 这里的意思是,他认为书面英语的形成肯定要远远晚于1608年,于是1608年英文版的《十进制》,肯定也是后人伪造,假托古人。我倒纳闷了,既然英文版的《十进制》是后人伪造,为什么它不伪造得更为先进,怎么被你说成连“数位概念都没有,真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创造伟大的文明?”?既然这样伪造出来的东西,丢人丢到家了,为什么还要伪造?

英语怎么形成?英语的形成,可以上溯到公元五世纪,花了一千年时间,中间几度泯灭和演化。根据资料“从16世纪起英国与世界的接触多了起来,再加上文艺复兴的影响,导致越来越多的单词和短语被添加到英语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面语流行起来。书变得越来越便宜,更多的人开始学习阅读。拼写和语法变得越来越固定,而由于伦敦市大多数出版社的所在,伦敦方言就变成了标准语言。1604年第一部英文词典出版了。”既然1604年第一部英文词典出版,那么这说明至少之前有100年,英语开始定型起来,所以,才会有词典出版的必要。

大约从1600年代开始,美洲英语开始在北美地区的英国殖民地形成。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式英语比英式英语更像莎士比亚(1564-1616)时代所称的英语,也即“美式风格”表述方式其实是英式表达,但由于这些表达方式比较古老,故而其只在北美殖民地被保留了下来。

1800年到现代的英语,称为晚期现代英语(资料“早期现代英语与晚期现代英语的主要区别是词汇。晚期现代英语增加了许多词汇,这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工业革命的出现需要更多的新词;其次,英帝国在其鼎盛时期覆盖了地球大约四分之一的面积,英语也从许多其他国家吸收了很多新词”)

1620年,五月花号到达北美,被认为是开拓北美殖民地的开始。从1607年到1632,英国移民者先后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6个殖民地, 在一系列的兼并后,1732年,剩下13个殖民地。如果英语的形成不在1620年之前,那么英国和北美的语言就将大不一样。但实际上,英语和美语,在99%以上是一样的。

 

“昆羽继圣”认为1608年书面英文尚未诞生。我不清楚他为什么这么认为。如果他是把“1700-1800年代”才算成是书面英语的形成年代,那么(按照“昆羽继圣”的逻辑),我们是否可以说像《三国演义》《水浒》等四大名著这些古典白话小说,是民国时期的人写的?因为白话文作为通用语言,是在民国时期,因此(按照单向思维、一元论逻辑)明清朝代不可能有白话文,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三国演义》《水浒》等四大名著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