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刚刚在微博上看到了一起新闻,长沙一个八个月大的宝宝因为高烧数天,被家人送进医院后确诊为川崎病。
孩子怎么会患这种病?
孩子的妈妈李女士告诉新闻记者,她在平时就比较注意孩子的卫生,因为孩子免疫力较低,她很少贴近孩子说话,从不对着他咳嗽。孩子疑似在过年走亲戚时被感染了病菌。据李女士回忆,见孩子可爱,老家的亲戚们几乎个个都会来抱一下,亲几口。
宝宝入住的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许继志告诉记者,“
川崎病的病因不是非常明确,大多数人认可是机体感染病源菌导致的超免疫反应。 ”
以上新闻来自 @都市快报
在这件事情上,尚不能确定孩子是否因为亲戚的亲吻,感染了川崎病。关于川崎病,目前尚无医学解释能说明该病发病的原因,但许多科学家怀疑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病毒感染导致。目前倾向于把它当成是一种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关于川崎病的发病症状,萌芽也写过一篇科普文,这里就不详说了。
但确定的是,口腔唾液是最常见最有效的病菌传播方式 。不论是亲妈亲爹含情脉脉的亲吻, 各路亲戚对孩子动不动就亲吻,都有可能把细菌带给孩子。(这不是危言耸听! 我会在下文详细说说唾液最容易携带的一些病菌 )萌芽在这里建议大家在患病/感染期间尽量避免跟孩子过于亲密的接触,如果有些风险是可见的,我们还是尽量避免。
拒绝任何人随意亲吻孩子,也许会失去一点面子,但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是嫌弃谁,而是病菌人人都有!
即便是看起来非常健康的人,体内也可能有许多病毒和细菌潜伏,虽然不会导致成年人生病,但这些病毒和细菌都是确实的存在,而口腔唾液是最常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
我妈妈有个老朋友,在我生下哥哥之后过来看望,谈笑间她突然特别严肃地跟我说,绝对不要随便亲孩子,因为她自己是幽门螺旋杆菌的携带者,很怕传染给小孩子,所以特别注意,但是,有更多的人是携带病菌而不自知。
当时把我震惊得不行,阿姨是我家的老朋友了,相互交往也有几十年了,我从来都不知道她还携带这种病菌,而且看起来也从来没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为阿姨的觉悟点赞!)
很多病菌在人群中的携带率都在50%以上!说几个最常见的:
- 单纯疱疹病毒I型
澳洲雅虎曾经报道过一起新闻, 六个月大的小宝宝Bonnie感染了疱疹病毒,最终导致脑瘫,这起悲剧来源自妈妈亲吻时所携带的单纯疱疹病毒 。(戳这里回顾这起新闻事件)
全球有67%的人曾被感染过这种病毒,而且感染会延续终生。因为症状轻,大多数感染者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感染了。平时上火、嘴里起泡不是很常见的吗?其实有可能就是单纯疱疹病毒的症状。病毒会通过唾液或者直接接触疮口传播,更可怕的是,在没有出现症状时,似乎正常的口腔或皮肤表面也可以传播病毒。
简单来说,单纯疱疹病毒就是:你有很大可能感染,但是你感染了也可能不知道,但是你不知道也能传染给别人!
单纯疱疹病毒导致的唇疱疹一般是长在嘴唇上或者边缘的,嘴里的口腔溃疡并不属于唇疱疹。
http://wx4/large/005y05Szgy1fbvq2hd3mzj308n04gq37.jpg
参考: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400/zh/
@请叫我二喵居士关于疱疹病毒的补充是:
亲不是不可以,关键是妈妈是不是正处于爆发期(sore break),如果口唇有疱疹或口腔有溃疡时,是不能亲吻孩子的口鼻眼的。HSV人群感染率确实高,但因为这个就禁止亲孩子,过了,更别提忽略了皮肤本身具备的屏障功能这一点了,小心没错,但过度就有问题了。
至于有很多长了唇疱疹又不慎亲了宝宝的妈妈,也许会为此感到恐慌或者担心。萌芽建议可以密切观察孩子的状态,但需要记住的是唇疱疹病毒通过亲宝宝的传染是有一定的几率,也就是有可能被传染,也有可能宝宝本身皮肤的屏障功能在其中保护了宝宝不受侵害,这个妈妈可以不用过于担心。
之前也有妈妈问到过其他疱疹的问题,我不是学医出身,先说一下已经做的功课。疱疹有很多种,可见症状是黄白色或者半透明的水泡,里面有液体,一般成片出现,但天花、水痘等都会有此表现,而且早期的话,不一定有特别明显/吓人的症状,所以不确定会不会传染/要不要隔离的时候,最好能咨询医生,在有症状的时候避免跟宝宝过多的亲密接触,也是在帮助孩子规避风险。
- 幽门螺旋杆菌
它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在全球的感染人数超过50%,在中国内地的感染人群约为60%,这种病菌通过唾液可以传染。 人类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生处于持续感染状态。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相当顽固的病菌,口腔中的病菌会源源不断的进入胃部,所以需要对胃部和口腔同时治疗,但并不是不可治疗,目前根治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只有70%的根除率。所以大家的家人如果是该病菌的携带者,请一定积极治疗。
曾经有过新闻报道,几岁的孩子得了严重胃病,追究原因发现是因为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奶奶,习惯用自己的餐具给孩子喂饭,导致孩子也感染了病菌。萌芽也在这里再提醒一点,不要用口喂饭,如果想要给宝宝试试饭菜的温度,可以先放到自己碗里尝试后,再用宝宝专用的餐具给宝宝享用。
详见:http://www.baike.com/wiki/幽门螺旋杆菌
- 致龋细菌
最厉害的致龋细菌叫做变形链球菌,它是牙菌斑最重要的成分之一,能产生特别强的酸性,导致孩子牙齿遭到蛀蚀。
致龋细菌同样是会通过唾液传染的,想想成年人龋齿的比例有多高,就知道致龋细菌的携带者有多少了。如果携带致龋细菌的成年人还热心地给孩子献吻,那孩子的一口小白牙就危险了!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携带各种病菌,不光是陌生人、七大姑八大姨,亲爷爷亲奶奶甚至亲爹妈都是病菌携带者。这不涉及歧视,更不是嫌弃谁谁谁,而是大家都有啊!
可怕的事实,孩子比成年人更容易感染!
每次说科学育儿,总有人不屑,太矫情了吧!可这真的不是矫情,而是孩子的抵抗力比成年人差了不是一星半点,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事,就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也没事啊。
Bonnie的悲剧正说明了这一点。妈妈Helen也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但她的症状就是嘴上长了一个泡,很快就消掉了。可是对Bonnie来说,这个病毒导致的就不是一个泡这么简单了,病毒没有仅仅停留在她的脸部,而是侵入了脑部,造成严重的脑水肿,留下难以逆转的伤害。
从新闻的描述来看,Helen并没有提到她会嘴对嘴亲吻孩子。但医生提到,皮肤也是人类重要的保护屏障,阻止病菌侵入,小婴儿的皮肤也比成年人脆弱很多,所以即便Helen从来没有嘴对嘴亲吻Bonnie,她的唾液留在孩子其他身体部位的皮肤上,也完全有可能让病毒穿过皮肤进入孩子体内。
孩子的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倒不是因为我们奢望他们永远不生病,相反,每一次生病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自体免疫力的大练兵,是必须要奋起迎敌的战役。
但是,作为妈妈,我们也真的不知道,当病菌入侵时,孩子稚嫩的身体到底能承受多少。面对这种未知的风险,我们再怎么谨慎也不过分!
英国也有一个妈妈在Facebook上发帖说,刚出生的孩子被前来探望的某个亲戚亲吻后,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所幸这位妈妈之前听说过这个病毒的可怕,立刻带孩子就医,医生当即就表扬说,“你立刻带孩子过来是对的!”经过几天的治疗,孩子完全康复,也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http://tc/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52c628b8ea30179b8fe69761ca80e981.jpg
上面说了这么多,很多妈妈都会担心,真的不能亲孩子了吗?毕竟宝宝那么可爱,爸爸妈妈都会忍不住多啃两口的啊,不给亲实在是太不近人情了!确实也是啊,用亲吻来表达爱意几乎要算是人类的本能了,面对那么可爱的宝宝,怎么忍得住呢?
一般情况下,跟身体健康的成年人适度的亲密接触,不会对小孩子造成严重的后果,大家也不用谈“吻”色变,如果真的很想亲,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尽量避免跟孩子嘴对嘴的亲吻,毕竟通过唾液传播的病菌太多了,这点还是要小心;
第二,在感觉身体不适的时候,尽量避免跟孩子过多的亲密接触,有时候成年人的小不适,到了脆弱的孩子身上,可能就会有大问题。WHO也明确说了,没有创口的时候,也可以传播病毒,只是有创口的传播危险最大。危险时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亲不亲孩子需要大家做一个权衡再决定。
第三,对于身体状况不熟悉的亲戚/朋友/路人的拥抱亲吻亲密接触这些,还是要慎重一些,尤其是小婴儿阶段,该拒绝一定要拒绝。
随着孩子越长越大,抵抗力越来越强,我们可以多放手一些,但当他们只有几个月大时,要是有谁说“感染点病毒没关系,就当增强抵抗力了”,那真的是太不负责任了!
今天在这里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些“致命的吻”,本意不是想制造恐慌,让大家觉得跟孩子的亲密接触都罪不可恕,而是想请大家重视起来,很多在成年人身上不痛不痒的小问题,到了孩子身上可能会酿成大祸,这一道安全的门槛,我们一定要守好。
所以要不要亲孩子,除了规避可见的风险(比如拒绝嘴对嘴的亲吻,在感染期间减少跟孩子的亲密接触,也有妈妈提到的使用公筷),更多的是自己的权衡。亲孩子也是一种很好的亲密关系的维系方式,很多妈妈都觉得亲孩子一下,一整天的坏心情都被治愈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剥夺了这种天然维系感情的方式呀。
我们想做的,是提醒大家注意可能有的风险,以及在决定要不要亲/拒绝亲的时候,权衡一下风险和收益,但如果因此让大家患得患失、草木皆兵,就失了科普的本心了。
希望所有的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本文原创,版权归萌芽研究所BUD所有
谢绝转载
欢迎转发分享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