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孩子” | 这句话可能是种伤害,你还在给孩子贴

(2016-11-25 10:27:55)
标签:

杂谈


妈妈从房里走出来的时候,看见四岁的大宝披着一个黑色的斗篷,朝客厅里正专心看书的,三岁的二宝,蹑手蹑脚地挪过去。


他脸上憋着笑,努力不发出一丁点声音,眼睛眯成一条缝,把斗篷朝二宝背后猛的一罩,大吼一声“啊”!二宝被吓得大哭起来,而大宝则在一旁大笑不已。


二宝哭着跑到妈妈身边,指着哥哥说:“妈妈,哥哥吓我!”


妈妈板起脸孔,严肃地跟二宝说:“你怎么会这么调皮啊,吓妹妹一点都不好玩。不可以再这么顽皮,也不可以欺负妹妹,知道吗?”


说完,妈妈又安慰二宝:“乖,不哭了,男生就是这么调皮又爱闹人,不要理他喔。”


这样的生活场景是不是很普遍?


“调皮”“顽皮”“爱闹人”“欺负妹妹”……


试想看看,我们每天将多少“极度主观”的想法投射在自己的孩子跟他人身上,把这些仅仅只是“基于主观揣测但自我早已认定”的事情,包装成“关心及建议”,硬给每一个人贴上标签,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负面标签是我们所熟悉的。


我们大人常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会针对孩子的所作行为而加以“批评”,并且认为这是对他好的“建议”。


例如:“你怎么会这么调皮啊?”“你怎么都不听妈妈的话?”“你这个孩子写功课就是不专心!”……


其实本意都是希望孩子可以乖、可以听话、可以专心写功课,但却用骂孩子的方式去表达。


但在这里,萌芽想讨论的不仅仅是负面的标签,甚至还包括正面的标签。


正面标签的词汇,比如:“真是一个好聪明的孩子啊”“你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孩子”“你做的比任何一个孩子都要好”……


这些词汇的过度使用,甚至超越了孩子本身的能力匹配范围,就如同不停地暗示给孩子听:


你是完美的,你不会做错任何事情。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UibTXbxDzS9g3oMSJuDzUqibU7XMOXK91PZoDAKicDbVyA8Fr7CJT3DjLZ3nnnjNDKtU84kWjGrSHhlM5sLjY0hc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这句话可能是种伤害,你还在给孩子贴" />

1贴标签背后的原因



1. “基本归因错误”的思考陷阱会让我们过多地关注于人物在事件中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环境事实。
2. 潜意识里,我们对孩子的标签行为反映了我们对某些特定的教育问题的躲避和忽视,并通过贴标签的过程来达到自我满足。



我们为什么总不自觉给别人下这个那个的标签呢?


逻辑学里有一个定义叫“基本归因错误”。即是说,当我们在解释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倾向于自动高估人物对于事情造成的影响,而与此相反,却会低估属于外在情景方面的各种事实,对于事情造成的影响。


另外一个原因是潜意识里,通过标签别人可以让自己感觉更加优越。


标签对于父母的自我价值感有极大的潜在影响。某种程度上,我们会把孩子当成是“小时候的我们”。我们通过给孩子贴怎样的标签,影射了我们怎样的教育行为。

比如当我们用负面标签的时候,我们往往躲避了自己在教育上的缺陷。

我们斥责孩子性格上的各种缺点,而却不愿意去深入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育过程本身有偏差。

我们往往对这种斥责事后后悔,甚至不愿承认曾经说过那些伤人的话。

但当我们使用正面标签的时候,仍需反思,那些过高的赞誉是不是对孩子的一种溺爱?一个被宠溺包围长大的父母,更容易对孩子做出过高的赞誉,继续溺爱自己的孩子。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UibTXbxDzS9g3oMSJuDzUqibU7XMOXK91PsqjkMpr6mTrpgOP6CkcI5PsWiaDG8Wadk6CfsPca4YD5H6NnML9TicT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这句话可能是种伤害,你还在给孩子贴" />



正负面标签同样危险


负面标签让孩子产生羞愧感,摧毁了孩子的自我价值,而正面标签让孩子过度膨胀,同样摧毁了孩子的自我价值。


标签理论指出,每个人多多少少会做出与他人不同的行为,若大众把做出这个行为的人贴上某一个“标签”,这个标签所形成的社会及心理压力,最后会反过头来影响这个人的自我认同,趋策这个人做出符合标签的行为,而使这样的行为愈演愈烈。


对于负面标签而言,就如同本文开头的场景,原本只是一时好玩的大宝被妈妈贴上了“调皮”、“欺负妹妹”的负面标签。


发生很多次后,被妈妈贴上的标签,逐渐地影响了大宝,让大宝从“我好像有点调皮”、“我似乎很爱欺负妹妹的”,再转成自我的认同“我就是调皮”、“我就是爱欺负妹妹”,结果真的变成了这样。


而对于正面标签来说,一味地赞美孩子聪明、优越、不会犯错和优秀只能让孩子满足于赞美,以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明星,万众瞩目,不会有一点瑕疵。



3破解贴标签行为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我们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对于孩子来说,不管是婴幼儿还是少年儿童,我们都需要花一整个童年时期来塑造孩子坚韧、健康的自我价值。


所以我们打孩子一出生就应该牢记这些标签所带来的隐患,并作好准备,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


反思童年,以及影响过你的标签


* 你的父母,亲戚,或者身边的成年人给你贴过标签吗?


* 他们是怎么称呼你?想想有哪些正面和负面的标签。


* 你是如何看待那些标签?


* 标签是如何影响你对那些给你贴标签的人的看法?


* 标签是如何影响你的童年的关系?


* 它们是如何影响你今天的人际关系?


增加标签对自己成长环境的影响意识可以帮助你分析自己的教养模式的优缺点,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你一定的动力去避免重蹈覆辙。


多问孩子为什么,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个技巧对于已经有能力描述自己行为的孩子(三岁或以上)来说效果会更加显著。


(对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来说,接纳情绪是首要的一步,点击查看实用指南:破解宝宝“坏脾气”之谜(内含实用指南,父母不可不备)| 聚焦


任何孩子都期望自己能被接纳和理解。用温柔的语气,尝试去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样才能打开心灵的大门,开展亲子之间建设性的对话。


你可能会发现孩子的行为起因是父母本身——这些往往都是你忽略的。当孩子分享他或她行为的原因的时候,那便是一种指导,为家庭教育“如何避免消极行为”和“如何重复积极行为”提供了机会。


专注于事件、行动本身,避免定义性格


当你的孩子做一些积极的或消极的事情,注重事件本身,而不要对孩子的个性、性格下定义。


告诉孩子,把玩具随手一丢是“不负责任的”,而不是告诉你的孩子,他或她就是“懒”。


如果孩子在考试中获得优秀,恭喜他或她的成绩,如“我为你骄傲,你在学习上付出了努力,花了时间去专研”,而不是用空洞的鼓励,如“我知道你肯定会得高分,因为你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孩子”


对你的评论作出解释


孩子需要被倾听,同时,孩子也需要父母对其意见作出合理的解释。当孩子的行为产生负面的效果,父母更需要客观、中立、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为什么我作出如此的评论”


比如当孩子把玩具随手一丢不收拾,父母除了告诉孩子这是不负责任外,还要告诉他为什么这个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如“乱丢玩具对家庭的整洁具有负面影响等”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UibTXbxDzS9g3oMSJuDzUqibU7XMOXK91PzdmicSv3ic8klWC4ia2dIKnI468XdSOOHZbduMzT5gdjA7oAIB67U7QM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这句话可能是种伤害,你还在给孩子贴" />



有时候,即使我们运用了以上这些技巧,我们仍时不时跌跌撞撞,不自觉就标签了孩子。以下两个提示可以作为“监控”,帮助你自我反省:


  • 把标签记录下来

可以通过日记、电话、博客,和朋友、父母、配偶交流等方式,将自己的错误标签记录下来。这是非常有效的技巧,同时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需要暴露对自己的批评。

和有经验的妈妈或家庭交流,也是一种自我反省的有效方式。


  • 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

当你对孩子贴上了标签,你需要对孩子作出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面对了才能进一步作出改变。


萌芽需要提醒的是:

道歉是一个很慎重的行为,如果被滥用或无诚意地使用,那么最后孩子们就再也不信了。



本文结合亲身经历,文中涉及的知识参考自《思考的艺术》《社会心理学》和 Ryan Sanders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of National Faterhood Initiative) 的演讲录。


注:本文配图来自《大嗓门妈妈》,讲述了一个发脾气的企鹅妈妈把小企鹅震到了“九霄云外”的故事,在小企鹅的想象里,它的翅膀掉进了热带雨林、嘴巴插在了高山上……最后妈妈帮它把所有丢掉的部分修补好,母子相拥回家。


拓展阅读

点击下面的标题直接查看

“婴语”六级培训教材,读懂宝宝心,化解小情绪

推荐理由:如何了解孩子情绪和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本文用油罐理论介绍了孩子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如果自己觉得还不够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那么这篇文章非常值得一看哦。


日常里,我们到底误解了孩子多少次?!

推荐理由:也许我们眼中的孩子“不听话”,只是自己误会了孩子。萌芽看了二妈记录关于自己误解孩子的二三事,也陷入了沉思,有时候,孩子让你气炸的瞬间,说不定其实是最天使的时刻。



http://mmbiz.qpic.cn/mmbiz/UibTXbxDzS9ias7zPP8scia6lbwLkGuA0icYkJ1WRACJvQlykKDnYs8ILttf030he4BUYZE5BDToEJOiaaOaYPCicMf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这句话可能是种伤害,你还在给孩子贴" />



本文原创,版权归萌芽研究所BUD所有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合作请联系QQ号29746737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