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孩子,什么是好,什么又是坏?

(2016-01-17 10:36:25)
标签:

杂谈

本文转载自@韩寒 微博,原文标题《这里会长出一朵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野在很小的时候从她奶奶这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天我正吃饭,她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一句,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

我大吃一惊,说:我去,小野,这是不对的。

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小野又学会了一句“我去”。

她说:我去,是奶奶说的。

 

 

这是我一直想和她探讨的一个观点,但我想了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措辞。为此我和我母亲还争辩过:对于那些虫族,所谓的有害与有益都是相对人类而言,但你让小孩子有了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贴上标签即可捕杀的想法,并不利于她的身心。我母亲反驳道:那蚊子咬她怎么办,难道还要养起来?害虫就是害虫,小孩子不能好坏不分,《农夫与蛇》的故事你听过没有?

毫无疑问,这事一时争不出个结果。但小野飞身杀虫让我很生气。我站了起来,以前所未有的严厉再次责问她:你可以么?你可以这样做么?

她从未见我如此,退了一步,有点畏怯道:它是坏的小动物,它是苍蝇。(那时候她把一切在空中飞的小昆虫都叫苍蝇。)

我突然思路开朗,构建出了关于此事完整的哲学体系:什么叫坏的,什么叫好的?伤害你的小动物就是坏的,不伤害你的小动物就是好的。这个飞飞的小动物伤害你了么?你把它打死了,它的家人找不到它了,会很难过知道么?你不可以伤害它们,如果它们没有伤害你,知道了么?你这样做,它会很痛苦,所以你错了,你要做那些让它很快乐的事情,你知道么?你想想,如果你找不到家人了,你会难过么?

 

也许是我语气太严肃,小野突然一句不说,两眼通红,凝滞几秒,瞬间大哭了出来。

我没有即刻安慰她,继续追问:你说,你做错了么?

小野已经哭得没法说一句完整的句子,但抽泣之中,她还是断断续续说,我错了。

我上前抚了抚她的脑袋,语气缓和道:那你现在要做什么呢?

小野哭着走到那只飞蛾那里,蹲下身子说:对不起,你很痛苦。

看着她好几滴眼泪都落到地板上,我心疼不已,更怕她为此反而留下更大的心理创伤,便心生一计,说:别哭了,我们一起帮助它好么?

小野噙着泪水,道:好。

我把飞蛾捡起,带上小铲子,牵上小野到了一片土地。我挖了一个小坑,让小野把飞蛾扔了进去,顺便也告诉她,这是飞蛾,不是苍蝇。我教小野把土盖上以后说,这只飞蛾以前是个动物,现在它死了,我们把它埋了起来,它就会变成一朵花,变成另外一种生命,就不会再痛苦了。小野,你快去拿你的水壶来,我们要浇水了。

小野飞奔入屋。

我瞬间起身,跑到十几米外摘了一朵花(罪过罪过),折返回去,把花插在刚才埋飞蛾的地方。完成这个动作,小野正好提着水壶从屋里出来。她走到那朵花前,惊诧得说不出话。我说:你看,就在刚才,它变成了一朵花长了出来,说明它已经原谅你了。

小野破涕为笑,依偎到我怀里,说:它这么快就有了花。

我亲了她一口,说:是啊,我们又是它的好朋友了。它很快长了出来,说明它很快乐。

小野开心地笑了。

我说,别难过了小野,那只飞蛾变成了花,现在就像我们一样快乐。

 

夕阳洒下,我抱起她,走向远方。我想,所谓教育,也许就是这样,爱与耐心,加上孩子能明白的方式。这世界不是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但这世界上的很多东西不能只用好或者坏来形容。初秋,已经开始吹起凉风,但此情此景能温暖一切。

她轻轻贴到我的耳边,说:嗯,爸爸,那我们再去打一个飞蛾吧。

 (旧文到此为止)

这是韩少的一篇旧文,当时读来觉得有趣,再次看到的时候,其实内心很复杂。

当年的到处开炮的青春叛逆少年已经变得成熟稳重,不仅成了家立了业,当了爹当了国民岳父(哈哈),还开始操心不再青春不再叛逆的育儿问题了,我们,真的都成熟了(暴露年龄了)。

为人父母,总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不说一定要最贵的最美的最顶级的,但至少要足够安全足够舒适足够健康,在育儿这件事上,我们太容易非黑即白。

看到一本深得我心的育儿书,马上再订购几本号召全家老小一起学习;读了一篇靠谱在理的育儿科普,马上转发到家人群并@所有人阅读并要求谈读后感;学到一个新的亲子沟通技巧前沿育儿理念,马上化身唐三藏絮絮叨叨让身边的每个人都践行,生怕行为不一致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

我们也会常常苦恼,明明在爸妈面前能自己吃饭自己玩耍自己蹭蹭蹭到处跑的天使宝宝,爷爷奶奶一来就马上公主病王子病上身,吃饭要喂、玩耍要陪、出门走两步就抱大腿求抱,这小家伙看人下菜的技能点咋这么快就满了?爷爷奶奶乐此不疲的喂饭陪玩轮流抱到底会不会惯坏宝宝?

曾经在#一起来玩萌芽科普群#的正面管教读书会上,大家提到一个问题,如果我(妈妈)能做到和善而坚定,而家里的其他人却做不到,会不会影响正面管教的教养效果呢?当时带读的@圈妈一课 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每个人都做不到完美而一致的和善而坚定,你觉得这样好,家人偏觉得那样更好,这也是一种平衡。在育儿这件事上,我们不是要建立统一战线,一起去塑造孩子,而是给他提供他暂时无法自给的帮助。

换个角度想,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复杂的,我们既不可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理想的成长环境,也不可能要求每个人做完美理想的家长,我们自己其实也做不到对不对?孩子接触了不一样的人,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人;接触到了不一样的观点,并选择性的吸收内化,这本身就是成长对不对?

至于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这是一个很漫长的推断、试错、验证的过程,我们可以引导,但很难控制结果。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不是我们教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孩子是一粒种子,我们为他提供足够的养分,他自会长成他想要的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