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以为三岁前的小屁孩真的啥都不懂?大错特错!

(2016-01-15 12:34:19)
标签:

杂谈

孩子的世界并没有看起来的那样无忧无虑,当ta遇到一些不顺利的事情时,也会悲伤,也会愤怒,也会沮丧,也会嫉妒……他还不懂掩饰,所有的情绪会直接写在脸上,表现在行动上,哭闹、抗拒、闹别扭、不合作,都让家长很头疼。

更头疼的是,孩子的表达能力还不强,很难将感受和情绪表达出来,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哭闹来发泄的,ta内心的os一定是,你是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居然不知道我为什么生气了,所以我很伤心,很难过,很愤怒,很沮丧……

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都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面对他们的负面情绪,应该怎么帮助他们疏导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教会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负面情绪呢?


一、善于发现并识别孩子的负面情绪

人非草木,谁能无情,我们常常会情动于中,形乎于外,孩子们也一样,所有的孩子都会遇到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幼儿期是孩子的情感关键期,1-2岁是孩子情绪的高峰期,很多孩子会持续到4岁以后(钱源伟、曹子方,2013)。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很了解孩子,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子的。孩子的情绪波动往往只是表征。要记住,没有一本教养书会告诉我们,每个孩子天生都是不同的。所以任何谈话、教养的前提都是,观察自己的孩子。


1 强烈的情绪如愤怒、悲伤、沮丧等

许多孩子会被强烈的情感所控制,愤怒、悲伤、沮丧和恐惧等都是比较常见的负面情绪。同时,这阶段的孩子在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上是有困难的,往往会演变为“发脾气”,或突然就“痛苦不堪”,所以就会让我们感觉到很头痛。

 

2 沉默和粗暴的行为

孩子近期突然默不作声,或者产生粗暴的行为,往往都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钱源伟、曹子方,2013)。我们可以记录下来,回想孩子的行为、情绪和原因,如果是有原因的负面情绪表达,就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比如生活中的挫败感,限制太多,或者是饥饿、睡眠等原因造成的。

3 被压抑的负面情绪

还有一种情况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一些小孩子并不会发脾气,反而是选择了“压抑”自己的情感,所以表面上看他们并没有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对别人“无害”也“无攻击性”,但却不意味着他们是我们可以称ta为“乖孩子”的榜样。

当小孩子从小就承担着敌意的重担和消极的情绪,选择攻击自身,又不能表达的话,那么久而久之,对其成长也不是一件好事(钱源伟、曹子方,2013)。


二、了解孩子负面情绪背后的原因

当我们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特别是原因有一定了解后,我们开始消除或减少这方面的诱因是很重要的。但需要明确的是,帮助孩子舒缓情绪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和调整”的过程。

也许我们之前研究的假设是需要被推翻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不同,给予不同的引导。教养书上适合A孩子的解决方案,不一定适合B孩子。

比如我身边一个孩子,是比较文静和腼腆的孩子,如果在游乐园被人抢夺了玩具,她是会闷闷不乐地在一旁,不反抗,也不表达。对于这类型个性的孩子,在美国心理学家Lawrence的分析里,也许更好的做法就是在旁边陪伴,做个聆听者问问她想法,听听她的不快,鼓励宝宝用语言来表达情绪(lawrence,2014)。

再比如我身边的一个孩子,是个爆发型性格的孩子时而乌云密布,又可以瞬间阳光灿烂。如果遇上负面情绪,那么很容易就演变为大哭大闹、地上打滚等。对于这类型个性的孩子,在美国心理学家Lawrence的分析里,也许更好的办法就是先【冷处理】,在旁边陪伴,但需要父母们平和的陪伴,不动怒、不惊慌、不火上浇油,等待孩子冷静下来,再和孩子谈心,给予分析引导(lawrence,2014)。

作为父母,我们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对孩子自身、对别人都无伤害的表达方式,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和表达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

 

 

三、如何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

1 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

如果得为孩子的负面情绪找一个良药,那么在我看来,预防是最核心的药物。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一直都觉得父母应该是孩子情绪示范最好的老师,让孩子知道并了解我们如何真实地表达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成长。

在教会孩子疏导负面情绪之前,我们父母是如何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的?是不是我们也有时候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做了很多事后懊恼的“蠢事”?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科学常识:当我们观察身边的一切环境的时候,镜像神经元就会模仿我们看到的一切,从而让我们达到掌握某个技能的目的。对于孩子也是,孩子的大脑不但接收我们的动作,同时还包括态度和情绪。

引导,最重要的是在示范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后再和孩子就事件是与非对谈才能有所成效。父母在表达自己情绪时,可以害怕,但不要过度慌乱;可以气愤,但不要制造暴力;可以难过,但不要沮丧崩溃。

一个能够在孩子面前坦言“我很伤心”的父母,绝对比大吼大叫摔盘子抽烟的父母对孩子的指导性更强。同样,如果父母总是用生气来掩盖自己的悲伤、害怕,甚至喜悦的话,那么对于小孩子的情绪疏导就毫无任何意义(Lawrence,2014)。

父母通过适时地示范调整情绪,让孩子从中慢慢学习。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脾气,不管是拗气或是闷气,只要不过份、不影响他人,适时收回,都算是正常发展(陈禾,2014)。因为只有在看到原来父母也可以这样子表达情绪后,年幼的孩子或许才会明白,原来难过和伤心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表达,而不是极力压抑,或者电闪雷鸣。


2. 在日常生活中渗入情绪管理的教育

情绪智商理论认为情绪的、行为的以及社交的能力都是可以学习的,就像学习运动、音乐等技能一样(Brownell、Kopp,2007)。即便是成人,我们也不可能天生就懂得管理情绪。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游戏、活动、绘本等亲子活动来让学习控制负面情绪。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情绪管理的三步骤就是先表达情绪,接着管理情绪,最后控制情绪(Brownell、Kopp,2007)。


  • 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

教会孩子分辨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并教ta识别并感受当孩子生气时,父母可问“你在生气吗?”直接让孩子知道他现在是处于什么样的情绪中,当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情绪后,也才能理解别人的情绪;之后家长可接着说:“我知道你在生气,让我们都安静一下”,这主要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是被理解的。

利用工具让孩子学习表达情绪。比如通过常见的表情图来和孩子一起学习,最常见的有喜怒哀乐的肢体图;通过绘本等形象的描述让孩子感知:“当你生气的时候,你会双手紧握,肌肉紧绷,心里难受”等。


  • 试着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作为家长,可以试着教给孩子明白我们同时有生气按钮和冷静按钮,总是会有一些原因引发某种情绪,可以是借助绘本故事,通过告诉孩子启动生气的原因和缘由,让ta理解自己情绪的由来,学着理解并疏导。

示范可以接受的情绪管理方式。在幼儿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经常发出尖叫式的喊声,这很正常。家长可以这样示范:说话都慢条斯理,柔和些,一句一句,孩子听得懂、听得全,听得舒服,这种示范作用孩子是会看在眼里的(陈禾,2014)。这样,在孩子尖叫时你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例如竖一个手指在嘴巴前示意),他就会立即警觉。

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情绪降温法。

一些游戏适合我们在亲子活动中一起掌握:

·谈一谈孩子不开心的事情;

·画一幅画来表达孩子此时此刻的情绪;

·做一些事情,比如跑步、捏球、喝水、数数等,让心思暂时脱离此时此刻的情绪;

·听音乐,一起哼音乐;

·教孩子做深呼吸,在呼气和吸气之间感受和放松自己的身体和肌肉;

 

我经常喜欢和家里孩子玩的游戏是喝水。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可以逐步引导给孩子喝杯水。通常喝完水后孩子都能降温,真正〝冷〞静下来。而在日常生活中,会引入一个故事的编排:生气是因为有一个生气哥哥在捣乱,让孩子无理取闹,于是一生气就开始喝水,因为可以把生气哥哥喝走,这个带有童话色彩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更直白地了解缓解情绪的做法。

大人最好也能心平气和。

此外,还可以试试让孩子坐在舒服的小椅子上休息缓和一下,大人也可借着深呼吸10次或到其他房间缓和自己的情绪,等双方都心平气和了,就可以亲子对谈,并试着了解孩子生气的理由。


  • 引导孩子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要求小宝宝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听起来很不人道,因为他们就是活在当下的小动物,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等待和控制对他们而言确实是更为困难的事情。但是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孩子总要走出家门跟其他人相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在恰当的场合恰当地表达情绪,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社交礼仪。

如果在孩子的情绪问题上,家长能够一直做到言传身教,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能够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注意,接纳孩子的情绪意味着鼓励孩子表达,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但并不意味着认可他的行为,情绪和行为需要分开考量),相信孩子能够慢慢地学会运用上文的小技巧为自己的情绪降温,并最终控制自己的情绪。


3 情绪疏导过程需要特别注意两点

  • 转移注意力不是长久之计

作为家长,若只会在孩子产生负面情绪后,才来针对他的行为哄或转移注意力,说明家庭互动模式并没有成长,也没帮助孩子成长(陈禾,2014)。疏导负面情绪不要只靠着哄,父母得学会从孩子的情绪表达上判断孩子的需求,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以适合可行的方式及时作出回应。


  • 没找到原因的讲道理无任何意义

“一味地给宝宝讲道理,讲道理不成便任由孩子哭”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在孩子情绪并未缓解,同时家长也没有找到原因就讲道理,只会让孩子陷入无助的苦恼。当孩子没辙了,只好不管,孩子安静下来只是绝望,和父母的情感距离就更远一点。这么做的后遗症就是脾气越来越大,其实不是脾气,而是无路可走(陈禾,2014)。


结尾

家长引导和示范孩子情绪管理的方法有无数种,挖掘这些需要家长积累生活的智慧。随着孩子的长大,一味地用转移注意力的做法已经不适合,并且会有更负面的影响。因此,理解、示范、引导孩子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当陪伴和帮助孩子直至不再哭泣、情绪稳定,这才是家长与孩子开始讨论和沟通的最佳时机。

最后,情绪管理是一生的功课,一次两次的尝试失败很正常,家长要做的是以身作则,并不断地引导孩子认识并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给负面情绪找寻一个社会认可的宣泄方式,相信大家最终能培养出一个高情商宝宝的。

———————

本文根据Celia A. Brownell &Claire B. Kopp《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in the Toddler Years: Trans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Lawrence

Shapiro《I’m not Bad, I’m Just Mad》,钱源伟、曹子方《幼儿心理百科》和新加坡亲子教育专家陈禾的新浪微博,并结合亲身经历撰写。

首发于知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