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落袋为安还是加码跟进 逼空行情能持续多久?

(2015-11-09 17:40:38)
标签:

冲高

大盘

股票

良机

周初

分类: 股票

   周一大盘继续惯性上涨,最高至3673点,自从上周三开始股市已经出现四阳逼空,并且今日题材概念股全面活跃,创业板指数大涨,其中最近老马强调比较多的次新股板块,高送转概念板块、充电桩板块涨幅靠前。

   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股,周一纷纷冲高回落,值得我们重点注意。作为近期带动股市上冲的龙头,一旦周二不能即刻转强,反而继续震荡回调下跌,则会压制大盘的反弹上冲的空间。每一波的大涨行情都必然会有龙头带动,一般情况下,一旦作为带领行情上涨的龙头板块熄火,其他板因为惯性,会有轮动上冲,但是如果原来的龙头不能重新回归强势或者出现新的领涨龙头,行情多半会震荡回调。

   大盘尚不具备持续暴涨的能力,单边牛市行情很难出现。一个是因为在清理了配资融资等杠杆资金之后,股市缺钱。二是因为高位的套牢资金多,在股灾中已经严重受到损害的人气和信心还需要一个不断消化和凝聚的过程。第三,单边牛市也跟管理层一直致力于慢牛长牛的宗旨相悖。

   而A股中期反弹格局已经形成,短期的回调下跌,不改反弹趋势。并且现在热点众多,临近年底,资金不会缺少炒作机会,所以大盘呈现阶梯型盘整上行的概率极大。

  短期暴涨后大盘有些乖离率过大,而刚才也讲了,大盘不具备单边牛市的基础,所以,近期调整必然会到来,关键是什么时候出现。此时,加码跟进,已经不合时宜,应该等待回调后逢低加仓。操作不是随意去猜测明天可能涨或可能跌,而是要根据下一个交易日的涨跌,制定买卖进退的计划。

【后市操作计划】

   近期老马提示大盘上涨的关键压力目标位置是3630点-3659点区间。今天大盘虽然创新高到3673点,但是基本全天还是在3630-3659点区间运行,收盘3646点,并没有站稳3659点。而且在此区间内,证券板块也出现了滞涨回调。大盘短期强弱的关键是3630-3659点的得失。

 周二上午大盘惯性上涨的概率比较,但是注意3659-3688点区间,强势突破3688后,说明市场上冲力度很大,剩余仓位以持仓等待为主。如果上涨力度不足,或者不能站稳3688点, 则建议近期大幅获利,短线追高的朋友,进行减仓止盈。 大盘分时支撑3630,跌破3630后,大盘开始转弱,破3600点后,高位个股及短线追高的个股进一步减持,整体仓位控制在三成左右,因为跌破3600点后,大盘恐怕会像3490-3517点区间回踩。

震荡回调后还会再次创新高上涨。近期沪深两市成交额都超过万亿规模,这说明本周的大涨激活的市场人气,投资者信心大增,才会是的场外资金不断入市。买盘多,下方支撑自然就强,多头突袭上涨,使得很多投资者措手不及,没有来的加仓,而恐高情绪下,回调后加仓是投资者的普遍选择。所以,等回调后企稳后大胆加码!


【经验谈:如何控制风险】

   股市中从来不缺少赚钱的机会,如何能把赚到钱留下来才是关键。要想留下利润,就要风险意识,要有控制风险的准备。如何控制或者如何去减少风险呢?

1、从仓位上控制风险。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总是轻仓,则赚不到什么钱;总是重仓呢,一旦做错了,就容易出现严重损失,往往会吞噬掉自己辛苦了很长时间的利润。所以,操作中要把握好轻仓、重仓的节奏。比如,行情处于阶段性底部尚未完全启动上涨趋势时,可以先轻仓试做;行情突破阻力平台、刚启动上涨趋势初期可以相对重仓操作;如果连续大幅上涨后尤其是连续的大阳线拉升,应该逐步的减仓;连续大涨后横盘震荡应该轻仓,重新突破后可以重仓、上涨趋势中回调后可以逢低重仓。
  
2、从持股上控制风险。    行情上涨初期主要是找强势股或者率先启动的强于大盘、强于板块的个股,但是当行情连续大涨后或者横盘滞涨,可以尽量规避高位股,重仓持有底部刚刚启动上涨的个股。

3、从操作频率上控制风险。    很多股民今天刚一抛出,明天就买入,永远持有股票,大盘今天刚刚大跌,明天就想买入股票,很多人都是连续买入几次都被套亏损,反复打脸之后,才不敢再去尝试。 所以,在行情多头向上趋势明朗的情况下,可以多操作;在行情处于震荡横盘或者回调下跌趋势时候,可以等几天,轻易不出手。

4、从策略上控制风险。    一旦投资者发现股指出现明显破位、技术指标构筑顶部、或者自己的持股利润在大幅减少,甚至已经出现亏损时,就需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性策略。通过及时止赢来保住赢利成果,通过及时止损来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长期盈利是每次小利润的累积,少赚点无所谓的,每次别大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