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痴》

标签:
生活杂谈 |
多年前,大约是刚开博客不久,就注意到一位叫做“蘸水笔”的博主,他那自然而浅淡的行文,极为凝练简短的句式,准确的遣词用字,都表明他是一位内涵深厚、有素养有故事的人。
但“蘸水笔”只在偶然的一两句流露出,他下过乡、当过兵、做过编剧、写过小说。他对过往似乎很放的下,只是淡淡的摩挲他的瓷,拍他的花鸟虫蚁,看他的细雨苇塘。渐渐地,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水准的收藏家,藏品以浅绛彩瓷为主。我也喜欢浅绛彩,常常以文人瓷来称呼它们。白瓷上那淡远素雅的图绘,远山近树、花鸟虫鱼甚至极易磨损的特质,都有着雅洁的品味感。但我身处小地方,无处入群,所以自始至终都站在槛外。
“蘸水笔”入门似乎也不太早,但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早已著有赏瓷专集。他的博客每天一篇,从不中断,大都写这些瓷器。近些年的博客看出,先生特别爱瓷绘的美人图,到了坐卧不离的地步。
很难相信,一个步入老年的独居老人,每天都用一种近乎纯情率真的清新文字,无急无躁的叙述简单的日常。除了内心的丰盈,别无解释。
大概是疫情前一年,蘸水笔出版了一部散文集《痴》,只看见他在博文中一笔带过。直到今年九月,博文戛然而止。最后一篇寥寥八个字:那年九月,邂逅美人。配图一副美人图浅绛彩瓷画。几天后有人微博告知:先生过世。那纯净温润的绝世美文从此不见。遂赶紧从孔夫子书店下单购买一本。
蘸水笔的本名吕晓涢。作家,收藏家,编剧,还会画画。明黄色的封面大书一个“痴”字。好一个痴字!痴在佛教的解释中,指的是对事情的真相不明理,对是非善恶无法明辨,世俗理解就是糊涂吧。但时光到了当下,在物欲横流、人人都在锱铢必较的世俗里,恰恰却是罕少这样痴爱一片旧瓷、一截枯木的糊涂人!先生的痴,是一种摒弃了贪和嗔、私与欲的自然之情,来自人之初的纯真至性。
吕先生自序中说:我的初心,-------就是要让自己的故事呈现出物象本身的天然质感,不用意义哄人,思想蒙人,只用精当的叙述来打动人。
还有什么能有这样的自述更能打动人呢!
《痴》中,作者以特有的细腻笔触,写草木、花鸟、糕饼粥饭,描述浅绛彩的精美,那是枕边美人,捧在手心的美人。送来清凉又带来温馨的胴体美人。心语是绵长而干净的,毫无亵渎之感。他说:因藏而清醒,而透彻,所要的不过是器物身上那一份缄默而宁静的美。
作者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行文极简,无论遣词还是造句,短而精。心里窃以为,那些变幻出无穷花样的长长的句子,往往都是掩饰实质内容的不足而刻意为之,也可能是对某些本质的思想把握不好以多来补拙。高手则是,言简意赅即能写出事物的本质。比如吕先生写路边的一株小草:小花大美,小器大样。这比那些绚烂多彩五彩缤纷之类的虚饰,多了真心,少了矫情和夸张。
这本书和那些经年博客一样,对万事万物秉持一种淡淡的态度。没有冲口而出的赞美鞭挞,亦没有大悲大喜的激动。人要经历怎样彻悟才能这样坚定的回归淡泊!他侍弄塘边捡回的一坨青苔,绿的像翠;种养一只掉落在窗台的牵牛种子,爬藤,开花;观察一只壁虎冬眠,下蛋孵化。还连续数天去水塘边看一只翠鸟独立在一只草杆上------。一春一秋,风去雨来,就是这样痴痴的与大自然痴缠,至情至性,痴心不改。
某天,先生想起一碗醋拌的面条,痴心大动。于是去买醋。而他扔掉上一个醋瓶已是两个月前了。看起来缺盐少醋的日子,他欣欣然而静享。
疫情期间,忽然发现左邻右舍都不见了。先生写博:四天没有开口了,享受被人遗忘的感觉,记得总归短暂,遗忘才是永恒。写独自听雨:五月的雨,可敲新荷,其声翠碧,最有营养。
几乎篇篇都是警句,字字都有道理。
“一地皆趣,够拾一辈子的”“有岁月就有故事,故事在身边汩汩流淌,有心就能听到水流的声音”。
没有一个荒僻字,满篇都是日常谈。就像听高士讲经,听得懂,评价时却感觉身心虚乏,只有仰视之感。任何评价都没有作者自己的语言更精妙更贴切!最中肯的评价在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