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4,山中漫游

标签:
生活杂记 |
出乎意外,两周前还关卡森严的路口,现在只发一张卡纸就能上下。虽然免费,高速上车辆并不多,完全没有彼时那种车流滚滚的景象。下高速,走山路,曲曲拐拐一百八十公里很顺畅就到了。各个古村落的检查站也都撤了,但游人寥落。
驾游村我们来过无数次了。石头村居和那座最像民居的白云寺(据说当年宋徽宗隐居于此)已经了然于胸。我们惦念的是村后的山上。那里种满了柿子树和板栗树,火一样的树梢和浓荫背衬着蓝天。坡地崖边一串串红溜溜的酸枣子,杂生一簇簇的山菊花。游人只在村里转悠,却很少有人发现这宁静灿烂的所在。停下车,走一走,摘点山民兄弟不要的果子,掐一朵菊花插在衣兜或眼镜边。有游离世外之感,正适合如今离群独游的需求。
今年显然来的晚了。又加上前几天的风雨,板栗树叶几乎落光了,酸枣也都落了。枝头的柿子却更加红艳。可能困于运输和采摘耗时,山民们往往只摘走伸手可及的一部分,其余就任由果子掉落草地或被鸟儿啄食。柿子树属高大乔木,其枝杈舒展柔长,山坡之上,被果子压坠的拖于地面。这部分果子山民也不摘,可能不愿锅腰吧。我们也是挑挑拣拣的摘了几袋,还有特别熟透的,只能当场大快朵颐。甜!纯真的甘甜,绝不是市场上捂熟的柿子可比的甜!
小心翼翼带回一些熟软的柿子,到家剥去皮,和进面粉,不加水拌成稀面糊,在饼铛里烤熟。脆脆的薄皮里,软,糯,香,甜,色如赤金。天哪!
依依不舍的离开驾游村。顺着山路往前开。两旁山里人家的墙头和门前,鸡笼和羊圈旁,都种着花儿。大多是红薯花和鸡冠花,黄色的金针菜已经过了花期,低洼处有丛丛的红蓼耀眼。总觉得山里的花儿比平原鲜艳,可能是阳光曝晒少的缘故。崖壁上开着粉白的太行菊和金黄的甘菊花。它们不太需要土,只在岩壁缝隙就能开的轰轰烈烈。
往南走就到了黄岔村。其实只是去往黄岔村的路口。要顺着山谷往里走好久才能看见位于深山中,依山而建层次错落的古村落。黄巾起义的首领张角踞此屯兵设卡,所以黄岔村更像一个山寨,进村要爬坡走好远,才能仰头看见石头寨墙。一条河流发源于前面的山上,奔腾而下。曲径通幽处,山僻故事多。这儿还是八路军冀西游击队的驻扎地,红色交通站。国庆节看见这些红色遗迹,心里还是感触深深的。
黄岔村植被极好,绿树浓荫,古木参天。村里石阶蜿蜒,通路斗转回环,石块垒砌的居屋冬暖夏凉,及其坚固。不知那张角在此设卡要拦截谁,只觉得这里十分适合修养生息。村民们依傍着河水开设客栈。门口一畦畦的青菜,苦夏季节,来这里住下,沿街看看树根雕成的狗头,木桩钉成的木马,听听哗哗奔泻的河瀑,吃碗凉粉或者炒饸络面,能解暑忘忧。
出黄岔村继续前行,去往太行高速,通过一条新修的山路,有一段劈开的山体,岩石层次分明,苍褐灰黑白,由山腰到山顶,斜插云天,十分壮观。可惜相机拍的照片不能上传。
傍晚到家,已经是夕阳完全隐去。年轻时候,总是喜欢迎着朝阳上路;其实,老了才能体会,踏着夕阳回家,心里更踏实。
前一篇:671,尘烟里
后一篇:675,小众电影看挣扎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