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5,年过九十
(2022-07-17 21:08:32)
标签:
生活杂记 |
看着那么多的朋友坚持不懈的各种养生,对生命充满了无限的热爱。我想学。可是我除了多年的早晚走步,其它都不能持久。自己劝自己,是我的就是我的,不属于自己的练也入不了心。
况且咱从来不想长寿。年轻时和老先生玩笑,我说我75岁就好。他说,那我就76岁吧。他永远比我大一岁,我追不上。
越接近约定的时日,他好像担忧起来。因为他发现他的奶奶和众多的大爷,都能很自然的活过九十岁。公公是家族最小的儿子,今已94岁,还乐呵呵的张着嘴修理牙齿,准备再吃上九十年的饭。---看来他想践约有难度。
一天之内见到两位年过九十的老人家。
同学紫英年里腿部动了大手术,经过七个半月的艰苦休养,能基本撇开拐杖了。老娘一遍遍的喊她回家,只有亲手抓住女儿,她才放心。她头脚进家,我后脚就跟来了。
我到的时候,老太太正躺着小寐。薄薄的凉被下稍显起伏,不是事先知道,不会以为被子里有人。瘦,是每一位高龄老人的基本特征。漫长的岁月榨去了血汗和膏脂,好像剥掉了果肉的完美果核,骨头和皮肤愈加浓缩坚韧。
老太太92了,还认识我。说话声音和二十年前没啥变化。小脸儿的皱纹出奇的少,五官非常周正。下床走来走去很利索。她问小妮儿在哪里上学呢?记忆力还不错。
老太太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们都算孝顺。每人一个月的去陪老太太,这比让老太太轮换住儿子家要好很多。每天,她在大院子里种菜喂鸡,趁儿子不备,偷着出门去地里揽花生捡棉花,一筐筐背回家来。乐此不疲!劳动是这位老太太的长寿法宝。
生活并不是母慈子孝一帆风顺的。甚至可以说是忧患和残酷的。老头只有六十多岁就去世了;五个儿子,早早的死了三个媳妇;一个孙子感冒死了;还有两个双胞胎孙子罹患尿毒症,每日靠透析续命。老太太一定要女儿回来看看,她的心里一定是想了很多很多。再也没有比一位白发老人眼睁睁看着儿女们离散更痛更哀伤的事情了。
老太太坚持出门送我们上车。一直拉着我说,吃了饭再走呀!
下午,紫英发来视频。老太太躺在床上,数着手指头,有六个。一会儿又数一遍,五个。她哈哈大笑说:俺记得原先是五个呢。
到了这岁数,没有自我封闭,发呆发闷,还能与儿孙玩笑一下,自得其乐。这精神状态就很好。
回到县城,去看公公。他依然端坐在沙发上,脑袋微微晃着。他悄悄问儿子:这是谁呀?我自报姓名,他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老爷子的记忆力明显不如紫英妈妈。这和经历有关。他老人家一辈子守口如瓶,从不袒露心迹,恪守一个低层政客的本分。这其实是不符合养生规则的,对精神世界的健康不利。
今年刚过了半年,他老人家把护工熬的已经住了三次医院了,那个护工是个老牛一样壮实的汉子。小婆婆出来,也吓了我一跳,头发蓬乱,面色憔悴。明显的瘦了很多。我的心里突然就蹦出那句忘记是谁说过的话:人老了是会吃人的。今年大年三十疫情突起,护工刚刚回家去。然后大门封闭,再也进不来了。小婆婆着实吃了些苦头,解封后也去住了几天院,元气至今还没恢复。
不管怎么说,年过九十的人,基本都老有所依,家境都能支撑养老的基本所需。他们也并不是身体素质有多么好。比如紫英妈妈和公公,两人年轻时候都得过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结核。这是需要营养的病。公公说,当时采用食疗法,一茶缸一茶缸的吃无盐菠菜,后来又说不管用,是数据计算错了。老太太可能还要苦一些,六个孩子正小,吃饱大概就是最好的食疗了。
他们都没有特殊的养生手段。老太太爱干活,公公二十年前还打打乒乓球,这二十年基本就是坐在沙发上,前几年玩毛绒玩具,现在也忘记了。他们的共同点大概就是都比较坚强。可是,但凡行走过这坎坷世间的人们,哪一个不是经历了旧时代、新时代,饥饿战乱、生离死别?个个都是伤痕累累。坚强已经是渗入了血液的普遍的品质,这并不能算作是长寿人所独有。
无解。归因再三,只能说很大程度上,只要不出现特别的意外灾害,长寿的根本原因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