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53,氤氲苦香的南亚电影

(2022-04-22 22:12:00)
标签:

电影

杂谈


这里的南亚当然不是地理划分的南亚,而是包括地理南亚和政治上称为中东的西亚中亚及周边。是我按照自己的观影印象,臆造的一个电影同类圈。其实就是除去日韩和我国的亚洲其他国家电影。

 

南亚电影特有奇异的风光,多彩的民俗,优美的歌舞,更胜在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它们的宗教种类纷繁,争端不少。但它们的文化包括电影却有一个十分类似的特征----都氤氲着一种散不掉、甩不脱的宿命里的苦难。即便是剧中的人们都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仍不能改变影片看下来心里那淡淡的苦味。更何况背景中那肮脏、那贫穷、那陋俗,如被阳光所遗漏的角落。这种苦味,绵绵不绝。苦味中,还有一种出自生存延续的回甘,有时候是浓香。

 

岁月静好,脑满肠肥,是拍不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好故事的。而一部好电影的各种组成,南亚电影都具备。而且悲伤更容易使人入戏,所以电影大户印度成了当之无愧的亚洲电影主力。虽然他们和我们并没有相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有时还争端冲突,但我国引进他们的电影并不少,并且部部精彩。我看过《巴霍巴利》《调音师》《神秘巨星》----,大约也有十部多了。不论是神话剧还是现实剧,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和表演。当然内容有各种各样的残杀、欺诈、不平等,也有亲情爱情。主人公们在那个地域里挣扎努力,力求完整他们的人生,那里是他们的根之所在。他们的演员也和剧中人一样,生存在和剧中差不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里,奋力的演绎着自己的剧作。他们都是认真的,不敷衍。

 

伊朗与印度人外貌大致相同,都有健美的骨骼和圆润的肌肉。而且须发浓密,女人丰满端秀。看了两部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娜希德》。意外发现,伊朗妇女和全体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很高。虽然她们也被陋俗所限制,但她们有反抗,比印度妇女觉醒度高。两部影片的女主人都坚决的冲破限制和丈夫离婚,这是女性觉醒的第一步。但道路很长很艰难,女子离婚再嫁,还要经过前夫的允许。好像这传统沿袭至今。

 

这个范围内的很多战乱国家,貌似已经没有独自拍摄一部电影的能力了。很多取材于这一地区故事的的影片,是由外国人来拍摄的。一经那些电影技术发达的欧洲或美国人拍摄,使得故事更加震撼人心。比如取材黎巴嫩的《何以为家》、取材印度的《雄狮》《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取材阿富汗的《追风筝的人》,分别由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帮助拍摄。苦难毫无掩饰的展示人间,如滔滔太平洋印度洋的汹涌巨浪,颠扑翻涌,无法安宁。尤其影片最后标明取自真实事件拍摄时,给人心灵上的悸动和悲悯难以言说。《何以为家》《雄狮》两部真实事件影片,观之永难忘怀。

 

现实中,苦难人所不欲,悲伤也是。但对于电影艺术,刺痛人心触动灵魂则是必要的,是成功的标志。否则就是肤浅就是苍白就是琐屑。南亚电影以其真实和呈现真实的勇气,做到了。把真实以艺术的形式完美表达,苦难之邦开出了异香的电影之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