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不疾不徐的欧洲电影
(2022-04-19 22:05:59)
标签:
电影杂谈 |
我所看见的电影,无论是来自哪里, 都是经过了各种审查、引进并打上中文字幕,否则我就只能看无声的热闹,唇语都读不懂。所以,也可以说是“能让我看见的电影----。”
我不知不觉的把这些外国影片分成几大类。美国电影、欧洲电影、南亚电影、日韩电影、其他(包括南美澳洲非洲等)。它们都有较大的差别。且不说好坏,只说它们的特点。
最近看欧洲影片。欧洲是电影的发祥地,确实从技术、故事到表演都属一流。掌握最好的是电影的节奏。印象最深刻、和美国影片最大的差异,是欧洲影片不疾不徐的从容。可能和欧洲人的生活习性有关,也可能和欧洲文化底蕴有关。美国大片动不动就摸抢抡拳,汽车狂飙,硬汉血拼,节奏异常的紧凑紧张,最后输赢明白。欧片虽然很多的战争内容,但大都从绿草茵茵的庄园农场开始,最终回归家园。美丽的恋人、白发的父母帮助他们慢慢的抚平战争的创伤。所以,美片是刺激的,而欧片是动人的。动人心魄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德国是欧洲影片的大国。其中战争片占了相当大一部分(可能是选择引进的)。作为两次大战的发动国,他们展现的多是战争后的心理创伤。欧洲和亚洲的不同是,战争两个字泯去了侵略,他们和那些被占领过的国家间的仇恨似乎没有亚洲那么强烈。当然,德国对那些屠杀和灭绝也不掩盖,这比那个亚洲岛国坦荡多了。
比如《我们的父辈》,有屠杀也有退缩,有忠诚也有失节,毫不回避统统呈现出来。唯有真实坦荡,才是真正从心里悔罪,才能真正结束战争。没有令人痛心的仇恨遗留,有反思,有宽容,故事能够徐徐的展示人性之仁,影片看起来感觉舒服多了。
法国和意大利电影,比较多的抒情和浪漫,但是并不肤浅,文艺气息非常浓厚。法国的《钢琴家》,虽是一部战争片,但最后的结果是:琴声感动了战争。意大利《海上钢琴师》,在欢快跳跃的琴声里,把一个漂泊海上的钢琴天才故事,讲述成宿命的咏叹,而不仅仅是猎奇。就连科幻片《超体》,也是从人性到科学献身,故事严谨而流畅,超越了科幻通病:冷冰冰的机器大战。
西班牙电影看了几部,感觉这些靠帆船起家的老贵族们,好爱推理呀!《看不见的客人》,推呀推呀,好像就是他们人口太稀少了,要是在咱泱泱大国,儿子丢了,出不了小区,就有一百个人注视他了,哪里藏得住。
一些小国电影,少,也偶尔能看见。比如丹麦电影,前面写过。还看到一部北马其顿电影,迄今看到的唯一一部。《蜂蜜之地》,几乎被世人忽略的北马其顿,人迹稀少的荒凉山区,孤独的传统手艺养蜂人。影片那闭塞幽僻的山峦河流和淡淡的哀伤情绪,有一种非常独特的韵味和质朴美感。籍籍无名的小国,竟深谙一部文艺片的精髓。
欧洲电影的人性描述是克制的、理智的,故事因此深沉优雅,缓缓的拨动心弦。迥异于日韩剧的琐屑和美国大片的酣畅淋漓。南亚影片故事性也不错,但内容太多的苦难和阴暗,令人心里充满动荡和不安。
欧洲电影另一种美,来自于演员。不是歧视,确实美国电影里那颜色参差的面孔,显得画面很凌乱,不但影响观瞻,多少也有一种不能心灵相通的隔膜感。而欧洲的男人女人都端端正正,无论北边的金发碧眼,还是南边的黑发浓须,都有一种干干净净情意绵绵的气质。在他们的脸上,很少看到诡诈和狡黠。他们看世界的目光是认真的,对宗教是遵从的。这大概是他们的电影多是集体的战争,而鲜少只身孤影的复仇侠客的原因吧。
昨天看法国《枪声弹影》,乔治飘逸的长发和络腮胡,欣长文雅的身姿,忧郁的眼神,妩媚的我邦小鲜肉们该学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