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365陆游诗词遴选(88)

标签:
365杂谈 |
【轉載】
谢 池
春
·
壮
岁
從 戎
(宋)
陆 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
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乏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学者(周本淳)鉴赏:
这首词应该稍早于《诉衷情》,陆游懷着为国躯驰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到过西北前线,然而由于朝廷屈辱投降政策占上风,几年戎马,却一无所成。人已漸老,伤怀国事,无可奈何,只好发出“流年虚度”的感慨。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陆游到王炎幕府是四十八岁,那时很想干一番事业。“曾”字很重要,写当时的壮年气盛,“曾是气吞残虏”,领起上片,既然说“曾是”,就暗含“今日不是”了,这又和下片相关合。“阵云高,狼烽夜举”。写当年的战争气氛之紧张,反衬意气之盛。“朱颜青鬓”由壮嵗来,“拥雕戈西戍”点明从戍方位,为西方前线,即指参加王炎慕府事。这两句正面写“壮岁从戎”的豪举。“笑儒冠,自来多误”,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开头就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是牢骚语。这一句陆游用杜甫诗可以有两层意思。一是当时从戎得意,以为功业指日可就,不像那些儒生皓首穷经、老死牗下。二是引起下片,说自己也是属于“儒冠多误身”的类型,而“儒冠误身”正是书生的共同悲剧,可笑自己也重蹈这个覆辙。这第二层意思更重要,领起下片。
“功名梦断”是总束上片“壮岁从戎”的几句。“却泛扁舟吴楚”至今天的归老江湖,和上片的生活恰成对照。“漫悲欢、伤怀吊古”写今天的满腔悲愤。吊古就是为伤今。吊古而悲歌伤怀,正因为眼看朝廷不思进取,坐失良机,将来半壁河山也根本保不住。吴楚扁舟,满眼兴亡陈迹,不由得不怀念当年前线的战斗气氛。“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这里的“秦关”是和上面的“拥雕戈西戎”相呼应。“望秦关何处”表面上是说山河远离,望而不见,实际上是惋惜那样的战斗气氛不可再得。“叹流年,又成虚度”,一结感慨万千。重点在一“又”字,表示年年希望有所建树,却年年是一场清梦,今年又是虚度。上面的“梦断”、“悲歌伤怀”、“望秦关”等等都收束到这“又成虚度”几个字上,令人不忍卒读。
这首词用今昔对比来抒发自己的悲愤。上片写过去壮岁从戎的豪迈气概,一往无前。下片写今天归老江湖的寂寞心情,万般无奈。上片的末句转出下片,下片“功名梦断”又总束上文,过片的交代非常清楚紧密。上片多实写,借景物着色,“狼烽”、“朱颜青鬓”、“雕戈”等。使人如见其跃马立功的勃勃英姿。下片却一片愁绪融入“烟波无际”之中,多用直抒情怀的唱叹。上下片的呼应除上片末句、下片起句外,“曾是”、“又成”中的“曾”和“又”两个虚字含有无限内容,省却许多笔墨。“却泛”的“却”,“漫悲歌”的“漫”,一表出乎意外,一表无可奈何,这几个虚字的传神作用,也是读这首词必须注意的地方。
附: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全文:
奉 赠 韦 左 丞 丈 二 十
二 韵
(唐
)杜 甫
纨绔不饿死,
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 贱子请具陳。
甫昔少年日,
早充觀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叩富儿門,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入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萬里谁能驯。
注释:
1、甫昔:甫昔二句:指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岁在洛陽参加进士考试一事。
2、觀国宾:是说自己有幸看到国朝文物之盛,当时还是一个在野的宾客。《周易 · 觀
3、歘:(chua)意思是短促迅速划过的摩擦而发出的声音。
4、猥:承蒙。诵佳句:吟诵杜甫的诗,用意在宣扬推荐。
5、踆踆:(cun cun 存
)意即进退两难的样子。
6、东入海:指避世隐居。《论语 ·
公冶长》记孔子语:“道不行,乘稃浮于海。”
7、西去秦:离开西方的秦地(指京城长安)。
8、终南山:在长安城南。
9、渭水:在长安城北。两地也都指代长安。
10、报一饭:《史记 ·
范睢传》:“一饭之恩必报。”
(资料来自新浪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附图片:
滄洲之春
2024年7月24日
后一篇:重温一首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