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词遴选(59)
(2024-01-17 17:58:23)雪
夜
感
旧
陆
游 (宋)
江月亭前桦烛香,
龙门閣上驮聲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
小市孤城宿两当。
晚岁犹思事鞍马,
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
雪洒寒灯泪数行。
学者(赵其钧)点评:
这首诗作於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陆游七十三岁,闲居山阴。诗从远处落笔,开篇便是忆“旧”。江月亭,在小益(今四川广元)道中;桦烛,以桦树皮为烛;龙门閣,在今广元县北;驮聲,指运输马队的驼铃聲;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至梁山道中;两当,指两当县,在今甘肃东南部。这前四句诗在写法上有几点值得体味:第一,句式灵活。一联中的地名在句首,二联中的地名便放在句尾;第二,景与事相容,然亦各有轻重隐顕之别。首联偏于绘景,“事”(即诗人的经历)则是暗寓其中;二联以叙事为主,然而“乱山古驿”,'小市孤城“,却也是笔墨如画;第三,散而不散。这四句诗写了不同的地点、景象、事件,然而其中活动着同一个人物,即诗人自己,贯串着同一个内容,那便是二十几年前诗人从戎南郑,为积极筹划抗金而奔走于幕府、前线、军营·······所以,只要将人物与背景融入到诗中,就感到他们犹如一气呵成的四个镜头,而且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酣畅淋漓地描绘出“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論程”(《忆昔》)的生活与气慨。同时还可以体会到在那些不断闪过的镜头中,所包含的幽美抒情的意境,那江月亭前桦烛飘香的夜晚,给人一种温馨的情味;那龙门閣上叮噹的驼铃声,在远近的山林栈道之中回响飘荡,不也是极富于诗意的吗?三四两句虽然写了“乱山古驿”,“小市孤城”,然而一“经”一“宿”,顺流而下,一汽贯注,非但没有艰难寂寞之感,反而衬托出意气昂扬、关山飞度之势,因此,诗的前半部虽然都是忆旧,又是一句一个地名,但是并不显得呆板、累赘,读来只觉得事真景切,活泼流畅,而且那字里行间还流露出无限神往的情味。这,又为下文打下了基础。诗的第三联用“晚岁”二字领起,从“旧”转到“今”。“犹思”二字,表明了诗人执著报国的心愿。“当时那信老耕桑”一语补叙了这一点,写得极沉痛。纪昀说:“六句逆挽有力。'那信
'二字尤佳,若作 '
谁料‘便不及“(《瀛奎律髓集评》)。之所以“有力”,大概是由于这一句的出现,不仅将昔日之心和盘托出,而且又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今日之志。于是诗人的悲愤,诗人对理想的执著便跃然而出。当时陆游在对南郑幕府和西北地形有所了解之后,他便认为,以南郑为基地,向关中进军,加上中原人民的配合,北伐的胜利是指日可待的,正如他在《晓叹》一诗中所说:“幽并从古多烈士,悒悒可令长失职。王师入秦駐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久已渴望报国的陆游,身在前线,眼看着如此有利的形势,他所向往的只能是草檄军书,扬鞭疆场,建功立业。他怎么能相信会有这么一天——“竟为农父死,白首负功名”(《初冬感怀二首》)呢!所以说“那信”二字尤佳“,因为他更能够表现出诗人当初的意气,并反衬今日的失望之情。可是事与愿违,“大散关上方横戈,岂料事变如翻波”(《题严州王秀才山水枕屏》)。腐败的南宋朝廷坐失良机,终使恢复无望,诗人自己也不能请缨杀敌,只得过着“一联轻甲留尘积,不为君王戌玉关”(《看镜》)的生活。当年“那信”之事,早已成了事实!然而,岁月蹉跎,壮心犹在,而今荒村雪夜,寒灯独坐,看着这委于尘埃的绿沉(即绿沉枪,枪杆漆作浓绿色)、金锁(即锁子甲),回首往事,“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沁园春
· 三荣横谿閣小晏》,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这首诗题为《雪夜感旧》,写法是先写“旧”,後写“今”,篇终点出“雪夜”。“雪洒寒灯泪数行”,既是点题,也与首句暗中呼应,原来是眼前的“雪洒寒灯”之夜,将诗人的思绪引到昔日的桦烛飘香之夜,往事历历,感慨不已,写得回环往复而又细致清晰。诗的前半忆旧,轻快流畅,后半写今,沉郁悲慨。但都是十分真实地描绘了诗人不同时期的思想风貌,不同之中又有着共同的基础,那就是诗人永不衰竭的报国热忱。正因为如此,两种风调,两种笔势,浑然成篇,相互烘托。感情上的辩证统一,与写作技巧上的变化相反相成,达到了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境界。这种艺术境界的取得,恐怕不能仅仅归之于诗人的技巧,更主要的还是源于诗人的经历与报国深情。正如诗人自己所说:“必有是实,乃有是文”(《上辛给事书》)。是乃经验之谈,精辟之见。
注释:
绿沉金锁:杜甫《重游何将军山庄》诗:“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滄洲之春
2024年1月17日
前一篇:陆游诗词遴选(58)
后一篇:陆游诗词遴选(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