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祖籍地之行

(2025-11-07 10:35:01)
标签:

记忆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随笔

    那年“五一”,四姐、兄长、小姐与我四家十余人,首次去了一趟祖籍地——浙江绍兴昌安门外丁家里(也叫丁家村)。这座枕水而居的村落,是父亲度过童年的地方。我们怀揣着寻踪的心念,试图在小河两旁找寻父亲存在过的痕迹。

祖籍地之行                                      (枕水而居的丁家村。图片来自于姚洪清视频《丁家里》截屏,致谢)

    兄长此行别有深意——欲寻姚氏族谱,解开“我从何处来”的迷思。按旧例,族谱向由长房一脉珍藏。大姐生前曾说,丁家里曾有座姚家祠堂,可惜早已倾颓,唯留一副楹联:“惟诚敬孝光家业,永守诗书致大文”。这十四字,便成了姚家子孙的辈分序列,绵延至今。唯独族谱,始终无人提及。

    绍兴于我,原只是履历表上冰冷的籍贯。有趣的是,如今我的后代依然填写着这个地名。父亲八岁过继给叔父后,再未踏上故土,亲情便这般渐渐淡去。我们这一代,对祖籍更是疏离。年近九旬的大姐,离世前的2020年,执意让子女陪她去了两个地方:一是祖籍地--陌生的绍兴,二是出生地--芜湖。想来,这都是血脉深处不可割舍的牵引。

    堂兄永辉是二伯之子,少年时来芜湖随父亲学艺,此后在此成家立业。我们与他感情甚笃。他与他的后代始终与故乡保持往来,甚至逝后归葬了绍兴。以至于其女大琼与晓丽、其子姚勇常在清明返祖籍祭扫,大琼甚至常去绍兴过年小住。这般深厚的故土情谊,反衬出我们的疏离——皆因父亲年幼离乡之故。

    在绍兴与阿根—二伯之孙—宴饮时,兄长问起族谱。这位老兄快人快语:“文革时烧了。”轻描淡写一句话,让我们如坠冰窟。阿根是二房长孙(是为抱养),读书不多,于家族传承、身份认同这些事,自是难有深切体会。族谱之事,便此作罢。顺带一句,丁家里姚氏长房一家搬离至城区,保管族谱也就落在固守故土的二房。

    丁家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一湾绿水穿村而过,数十户白墙黛瓦的人家临水而居,多为二层小楼。石桥静卧水上,连接两岸人家。新世纪之初,浙商风头正劲。姚氏族人多在经商办厂,染布售布,多已攒下“第一桶金”。村中只见老人妇孺,河水泛着浊绿——想来人人忙于生计,无暇顾及环保了。村中女人皆念佛。有意思的是佛也有派别,常有反唇相讥场面。

祖籍地之行                            (石桥静卧水上,连接两岸人家。图片来自于姚洪清视频《丁家里》截屏,致谢

    在大嫂(二伯家的大媳妇)引领下,我们漫步村中,领略村景村貌。她特意指着一座临河的破旧阁楼说:“这就是你们父亲出生的地方。”因在房屋后进,得以幸存。那时父亲离世已三十余载。站在他的出生地前,不免触绪牵情,久久凝望,心里难以平息。寻根的情愫,在这一刻愈发浓烈。

祖籍地之行                                                       (小阁楼便是父亲的出生地)                 祖籍地之行                                               (背对小阁楼合影,留下了意味深长的纪念)

    父亲生于1908年,农历戊申年二月十七。祖父姚通夫是位私塾先生,一生未离绍兴。父亲兄弟四人,他排行最末,名宗钺。三位兄长宗忻、宗堂、宗德及其后代皆在绍兴。另有一位名唤梅贞的姑姑,早夭。父亲的养父姚恩孚,是位走出绍兴的文化人。因乡梓地狭人多,仕进无门,遂选择学幕之路,做过清无为知州章惕斋的师爷,后随其至芜湖大砻坊兴办益兴面粉厂。

    父亲在芜湖读书成长,练就两项绝艺:一是练就了一手的好字,清秀中见风骨;二是一手好算盘,左右开弓,分毫不差。十八岁继承养父衣钵,成为章家第二代的“司帐”乃至“内司帐”。他与养父名讳相承,取名同孚,想来别有深意。日占时期,面粉厂被征用,父亲凭着司帐专长,与人合开钱庄(时称“钱花子”)维持生计,直至新中国成立。这些往事,我在《故纸有意》的“父亲的过往岁月”一文中曾有详述。

    短短两三日的祖籍地之行,让我心生感悟。祖辈生活的这片土地,既有安守日常的韧性,更有求变图新的渴望。父亲离乡虽意味着亲情的失落,却在改变命运的同时,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无形中给予后代立世的精神力量。他起落跌宕的一生,犹如一面明镜,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来处与去向——坐标既定,前路可期。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托举?

    与父母亲共同生活的岁月里,那些做人的道理、待人的善意、生活的规矩,早已悄然融入血脉,我们成了这传承的接力者。更重要的是,身为父辈的后人,我们当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后代追寻的“来处”。这既是传承的推力,更是此次祖籍地之行--寻根的意义所在。我们的后代当领会!

                                     作于2025年10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