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因故事而生趣,因烟火气而生动。徽州歙县的昌溪古村,有“歙南第一村”之称。因地处深山交通闭塞,古老建筑保存完好,村民精神层面尚存的一些情绪也挺有意思。一个春意浓郁且清冷的日子,我们由歙县深渡镇沿清澈见底的昌源河驾车前往,一路轻快。
由昌溪大桥进入古村。新来乍到,无人导引,将就着且行且看。左转进入了本地人叫做“周邦头村”的地方(即是周姓的昌溪下村,右转即是吴姓的昌溪上村。实际上二村已连在一起)。一座狭窄的石头门,像是村落隔断一般。一段长廊进去,和各地农村一样,静悄悄的没有声响,也无游人串动。一群老人聚在一个风亭中很是惬意地闲聊。
(亭子间一群老人在惬意闲聊)
我们上前与亭子间的老人搭讪,无非清晰村落情况。说来有趣,这些老人们话匣子打开,滔滔不绝,有一种骨子里瞧不起昌溪上村的优越感。听的出来,周村先祖出的是进士、秀才、是官员;吴村出的是商人。官本位的社会,官家能护商,商家只能用银子铺路。说来有故事为证:周村人只喝昌源河水,在河的下游,筑坝蓄水用于人畜庄稼;吴村在河上游。世代行商的吴村人用船运送货物至新安江才能通达各地。可周家坝挡住了船行。因此打官司,周家许多人在外为官,吴家只做生意无意为官,只能以败收场。当然,以后二村为此发生民间械斗是常态。
吴村“不入仕”有祖训,所以300年无人为官,自此方才醒悟。清嘉靖年间吴村人参加科举走向了官场。二村争斗逐渐占了上风,以至于昌溪古村声名显赫。由此生发了官商互为守望的传统意识。我认识的一位茶商,有二子,一位从政,一位行商,似乎可验证这种家族立世观。
走入周邦头村可见一座新建的“父子进士”牌坊,可其中也有老式的构件。那就是复建的牌坊了。该牌坊是二柱一间三层石牌坊,记录的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周茂洋进京会试中进士,其子周孚裕,于同治十年(1871年)考取进士。牌坊背面刻有“四世二品”,是清光绪帝为表彰周孚裕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父四代忠孝而立。看来这是一座二面纪念内容不同的牌坊,但竖立牌坊的缘由均出于周孚裕。可见周孚裕当年的盛誉。想必也是构成周村村民优越感之一的缘由吧。
(牌坊正面是“父子进士”)
(牌坊背面是“四世二品)
作于2024、11、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