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渐行渐远的年岁,心头间的往事却鲜活起来。曾在祁门工作过,留下了当年祁门风土的记忆。---题记
祁门是最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所以森林覆盖率很高,达85%以上,可说是皖省最高的。祁门山区气候特征明显。总的来说,气候还算比较温和,但日照时间较少。春季雨量充沛,常是阴雨绵绵。夏季的湿热令人难耐。我所住的小木楼,依山而建,地面终年不得干。尤其多雨的春季,更是湿漉漉的,东西特别容易发霉。单位吸取本地驻军改造房屋的经验,剖开地面,浇上一层沥青,再铺上水泥地面,常年发愁的问题迎刃而解。夏季来临,二楼热得难以入睡。改造后的一楼充分展现了优越。由于其在山脚处,夜晚凉气习习,还得盖上薄被才能安睡。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冬季略显寒冷,但很有意思。那时家家都有炭火桶,常是一家人围坐着驱寒取暖。似乎祁门人特别怕冷,冬天外出时,许多人都手拿一个小小的手火炉,里有炭火可供取暖。更有意思的是学生,冬季上学都会带上一个炭火炉(也叫坐火炉),可坐在上面,双脚搭在底层的炭火上驱寒。站在路上看,人人手持炭火炉去学校,真是一道别致的山区风景线。我在想,那么多的炭火炉聚在一个教室内,必定是温暖如春。如此生活场景,想必山区与获取木炭的便利密切相关。
(冬季上学坐火炉人手一个)
祁门的经济作物异常丰富。除了负有盛名的茶叶之外(专篇介绍),还有猕猴桃、山楂、柿子、板栗、葛根、笋子、香菇、木耳等。山区野生动物最有印象的是蛇。有一种叫做蕲蛇的是祁门特有的剧毒蛇,属于珍稀品种。为此,祁门设立了一所很有权威的蛇伤研究所,专为山民排忧解难。在矿产资源上,虽有多种品类,可藏量最大的莫过于瓷矿。距县城10来公里有座“金字牌瓷厂”,生产各种瓷器,规模不小。上世纪80年代初,在县城以南的七里桥又新建了一座“赤山瓷厂”,招收了数百名青年工人,挺有声势的,解决了当时祁门县内许多嗷嗷待哺的失业青年的生活出路。当然,其时祁门最有分量的还是茶叶生产,为红茶之乡。除了县城内一座在省内乃至全国、世界都有名气的“祁红”精制茶厂(即祁门茶厂)外,县内多处都设有初制茶场,专为祁门茶厂提供初制茶以为精制供以出口。
上世纪80年代,祁门大山里驻扎了军队,均属二炮部队,也就是现在的火箭军。因此深山里建有诸多的隔离区,属于军事重地,百姓不得擅入。每逢春季,好友陈锐常带我们在周边山区游春,顺带采些春笋。你会发现进山深了,路旁会出现军事禁区的路牌,此时便知趣地回撤。当地驻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天的购买副食品菜蔬状况。其时祁门副食品供应很有限,天还没亮部队的多辆大卡车便进城采购,常是“洗劫一空”。待我们进菜市,菜早已没有了新鲜度,而且菜价奇高。固然交通运输是一原因,更紧要的是山民奔富的手脚远远没有放开,缺乏市场的调剂能力。祁门有个叫做“小路口”的乡镇,距县城不远,设有驻军医院,对百姓开放。其时城内只有县医院一家,满足不了需要。驻军医院的医疗条件、最主要是服务态度口碑很好,县城里多有人去那儿求医看病。
整个祁门最有旅游价值的便是牯牛降。它位于石台县与祁门县交界处。二县原同属徽州,没有任何属地争议。后石台县划归池州,便就有了牯牛降原产地归属之争了。目前牯牛降景观的现状是,四分之三在池州石台县,四分之一在黄山祁门县。我曾于上世纪90年代去过一次,那时还刚刚开发,鲜有综合服务设施,只能当天游览当天就得离开,否则无吃无住。那里确实是原始森林,当以牯牛松为最。有“西黄山”之称的牯牛降,有着集雄、奇、险的山岳型自然风光,目前已为旅游的胜地。2017年5月,我和妻去祁门故地重游,老友汪健、陈锐等陪同我们又去游玩了一次。
(祁门牯牛降风景区)
说到底,整个一个祁门当以“祁红”叫得响,享誉世界!
作于2024、10、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