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渐行渐远的年岁,心头间的往事却鲜活起来。曾在祁门工作过,留下了当年祁门风土的记忆。---题记
祁门,也称梅城。是徽州大山深处的一个县,安徽省最南端。县城东北处有座“祁山”,西南边有座“阊门”,故而有了“祁门”之称。
其时祁门全县人口17万,县城人口也不过三、二万人,是个很小的县。曾看过有关资料,说是历史上祁门县人口达到过50万。19世纪中叶后,整个徽州成为了太平军与清军的战场。有记载,1860年6月,曾国藩率军进驻祁门,在城东洪家大屋设立了“祁门大营。打战的结果就是人口急剧减少。直至现在,全徽州人口与当时还有很大差别。记得刚来在县城转悠时,一些老房子的墙上还能看到太平军的标语。
祁门县城很小,一条十字街,前后二端不过三、五百米。久居城市在那里常有夹在风箱里的窒闷感。县城十字街中心的西北角、东北角坐落着二处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建筑,分别是百货公司和邮局。百货公司西向50米是一座电影院,其时娱乐活动极少,那里就成了晚间我们最常去的地方。县城沿街门面后都是祁门的老街老巷,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条。近年去时还特地在老街老巷里走了一圈,以体验当年穿街走巷的感觉。
我所工作的研究所在县城东西向那条街的西端,紧邻凤凰山。山上有座风亭,是登山后惬意憩息处。研究所对面是县人武部。研究所西侧有条路通向名叫灌木岭的峡谷地,县委办公地就在那条路上。再往里走,便是我们单位在那峡谷里修建的呈一字型沿山且依山的宿舍,多为二层的小木楼。靠后的一栋小楼房里曾是我的婚房,在那里结婚生子度过了几年时光。

(凤凰山上的风亭)
县城东边,横贯着一条宽约百十米的河流,名为阊江。这是祁门的母亲河。水清澈见底,是炎热夏季人们游泳或聚集纳凉的宝地。记得有一年,祁门许多文学爱好者以“故乡的小河”为题,创作诗文,深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校读书时,同学们聊天说到长江。祁门籍同学许乃新说道,他的家乡就在阊江边上(与长江读音相同),说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改革开放之初,贫穷限制了人的出行,通讯落后限制了大山里人的见识。阊江发源于本县大洪岭深处,是祁门境内最大的河流,全长253公里,只是这条水系与新安江毫无关联,它向南流经景德镇汇入鄱阳湖。阊江属于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河内特有的“光倒刺鲃”和“光唇鱼”(俗称石斑鱼)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经济动物。
祁门最有古迹意味的就是阊江上的“双桥”了。它们平行地横跨在河面上,犹如一个等号。一条名为“平政桥”,西向正对县城的大街,一条名为“仁济桥”,西向通往祁门的老街小巷。二桥相距200多米,上下相望,颇有遗风余韵。相传“平政桥”原为木桥,明嘉靖年间改建为石拱桥。由于该桥处于皖赣公路要道,于1935年又改建为公路桥,可通汽车。后又以钢筋水泥加固,并修建了人行道,整个桥面约有十来米宽。“仁济桥”保持了旧时的原貌。此乃清乾隆时期修建,清同治时重修一次。宽不过六、七米,拾阶上下。桥墩青苔满布,呈褐绿色极有沧桑感。“双桥”是祁门唯一入选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的古迹。
(阊江上的仁济桥)
作于2024、10、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