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姚永培
姚永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807
  • 关注人气:1,4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久烟事(续)

(2024-01-19 11:06:15)
标签:

生活记录

文化

杂谈

情感

分类: 记忆

    母亲有些老朋友,都是民国时期结识的。在我记事后,母亲往往午后走访她们带着我。她们说的人和事都很陌生,入不了神。但有位我非常熟悉且称作“张妈妈”、名叫“董丽卿”的人,与我母亲之间交谈时的抽烟细节,令我注目入心。即是在哪家,由主人点上一支烟,说上几句家常话,悠悠抽上两口,便将烟递给对方。对方不急不忙先说话,抽上一口,往往是说到紧要处,许久也抽不上一口,以至于烟灰拖得很长,这样再来一口,便又还回给对方。二人不时交换着抽几口,直至抽完。过会又点燃一支重复如前。那场面让人感觉二人之间亲密又融洽,非常温情。这种抽烟方式想必是她们在长期来往中,依据烟量、情感程度等而达成的默契。烟成了一种表达的道具。

陈久烟事(续)

(母亲的老朋友---张妈妈)

    母亲抽烟也有一反常态时,那是家中遭遇了难事。我的记忆中,这些事与社会相关联,家人无能为力。但凡如此,屋内常是烟雾缭绕,一派肃静。

    一次是1968年年中,兄长在校以“现行反革命罪”被关进了芜湖市群众专政队,地址在镜湖旁。后被押回并关在学校(芜湖市第三中学)劳动。一些别有用心者,将挂着牌子的兄长游街示众,有意停留在父亲的单位门前。这对孱弱的父亲是致命的,是难以解除的噩梦。母亲得知利剑穿心,白天父亲上班后,常将自己裹进烟雾中,沉思、发呆。那段时间全家没有笑容、无有言语。每人都是撕心裂肺地度日。一张家里订的“文汇报”是每天了解世事、掌握国家政策的唯一来源。晚上,父母交流的主要内容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语录“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这条语录成了当时全家人排解与希望的精神支撑。可谓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境遇由人不由己。

    一次是小姐姐下放农村迟迟不能上调的要事。小姐姐1968年10月与兄长下放同一公社,1970年兄长上调师专读书,自此小姐姐就被公社打入另册,即是上调回城已是遥遥无期。为此,母亲常是在家走神,眉头紧锁。烟雾中沉思,想到了与大姐商议,将小姐姐调到她与大姐夫所在的县。尽管折腾,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还记得,母亲在家搞了个“摇会”(即是民间信用互助方式),筹措了百十来元作为小姐姐调动安置的资金。此事于1973年10月动议,1974年3月小姐姐完成了“第二次下放”。1975年下半年终于进了省城做了一名工人。也是那年初,我也在母亲极不情愿、可也莫奈何的情况下去了农村。旧愁未去,又添新忧,世事造化弄人。

    上世纪80年代后,母亲已无子女前程之忧,心随之松快了起来。尤其第三代人长成后,母亲萌发出乐为自己活的愿望。物质的日渐丰富,母亲非常满足。你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老人家是在对生活的热爱中度过每一天。抽烟已不是解忧、更不是旧时代的“余念”,而是回归到本真--嗜好。烟量和档次都有所提升,成了一种享有。只是母亲不会辨别“烟味”,有段往事还历历在目。那是90年代初的某个春节,母亲所抽的“阿诗玛”,被我偶然发现是假货,是在一种低劣香烟的包装上外包了“阿诗玛”烟纸,母亲抽了几包竟然不知。这么一说,她才知道烟呛人的原因。

    说母亲的烟事,出于对老人家的怀念之情。流连在往事中,感觉母爱的至真至纯至深。母亲从未离开过我们,仍在芜湖中二街的那座小红楼中等着我们回家!

                                                     作于2024、1、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陈久烟事
后一篇:观腊梅小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