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碧水柳帷幔--摄于2021年4月15日包河公园)
妻子的家里,还有位年事已高的母亲。前几年的体检便已查出腹腔内的肿块,每年体检的结果都是在增大,只是不疼不痒。三位子女讨论如何处理?这挺抓心的。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商量的结果,还是以不惊动那“肿块”为好。年近90,手术切除不明智,或许都下不了手术台。其母每年还要认真看体检报告,三子女只得将那部分改动,让其在沉静中安度岁月。一过多年还真安然无恙。
妻的父亲于2017年10月因病去世。之前生病住院几个月,三个子女便忙于在院照料。妻的二位弟弟既要工作,又要照料病人,非常辛苦。都是年已花甲或过半百的人了,撑不住日夜地耗,不得已心瑟瑟地请了护工。传统观念总是以为父母生病住院,当由子女照应。这种观念随着老年化时代的到来,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准老人或是已老人,服侍照应自己的父母,身体条件以及能力确实受到限制,该考虑步入社会化解决的出路,不必挣扎于亲力亲为的孝行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有解。更何况我们这辈的后代都是独生子女,更应如此。
4月14日岳母在家重重一跌,改变了三个子女的生活轨迹,也改变了心态。岳母是右胳膊肱骨折断,送医院急治,却没有科室收治。说是这般年纪不能手术,若年轻一些,可将肩与胳膊用钢钉固定,再让其弥合并恢复。可耄耋老人的骨质都酥脆,一只钢钉下去,更多处骨头骨折,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面对如此困境,只能赖住在骨科不走。院方见此便要求你去做各种折腾老人、折腾子女的仪器检查。患者家属提出异议,院方回答很霸道,说是病人家属不愿治疗,并在诊断书上如是说。没有医者仁心、也毫无担当,如今是见怪不怪了。病人的痛苦及其子女的焦虑心情在医院的商业利益上已不是事。住院半月未到,便是一天数次催促你出院。这段经历真让你明白了何为亏心短行,“悬壶济世”也成了一句笑话。再转到其它医院,一到半月也是不断催促你出院,知道了这都是利益驱使,无话可说。
也不能再以这种转院方式折腾老人了,也不能回到住在四楼的家。可谓“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不得已三子女商议,同意小弟媳妇的意见,将老人送到她所在城市的同学(护理专业)创设的养老院。自5月14日将老人送至养老院,三个月过去了,一切都在顺应中。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最为妥帖的办法,其他的赡养方式都不会持续。只是忙了小内弟二口子,天天都要去协助护理员照料。小弟媳妇勇于担当赢得了我们的敬重!至于以后作何打算,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但有一点很清楚,护理老人的社会化已成大势,不必惶恐不安,耿耿于怀。
作于2023、8、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