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杂谈 |
分类: 随笔 |
前门大街乃至周边胡同,包括大栅栏,历来都是京城的一片商业区。在游人眼中,前门大街的前世今生,已不可用商业商品完全表达,而是一条令人兴趣盎然的风景线,走过看过欣赏过,不一定买过(商品)。节前再次逛了这条大街,与多年前的记忆大有不同。道路已完全由青石铺就,平坦光洁。路旁多有可使游人憩息的条凳长椅。商铺与中间街道之间的绿植已成材,即能遮荫。路中二辆招摇过市的“叮当车”沿着特有的轨道缓缓而过。游人多在大街二旁的林荫下观赏沿途景致。显然,前门大街已是步行街,现代化气息已很浓郁。记得十多年前来此,人车混道,在全聚德餐后出门便可打车就走。
前门大街沿路有许多黑底金字招牌的老字号店铺。沿街房屋多为上世纪上半叶时期的建筑,更有京韵很足的仿古建筑。经过深度改造,整齐新颖,很上档次。前门大街北端的几栋小楼,红蓝绿各色绘就,让人感觉过往京味的存在。我们只是从大江胡同到箭楼走了个来回。大江胡同以南游客明显稀疏。
前门大街二旁店铺多为上世纪上半叶时期修建的二、三层小楼,经过整修装饰,显得精致优雅。因而看得目舒眼顺。二层小楼的“天福号”酱肉脯;二层的“京扇子”和“北京景泰蓝”;三层的“东来顺饭庄”;二层小楼的“都一处”酱肉铺;三层楼的“吴裕泰茶庄”系安徽歙县人吴秀茹于1887年创立;二层小楼的“益德成鼻烟”创立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