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文化旅游 |
分类: 随笔 |
沿街走了二个来回,无非是想多看看老北京街巷风貌特色。整条街也不长,约670米,宽不过十来米,东西向,完全是一条民居平房的胡同。京城这种老胡同的存在,确是一种鲜活的文物。这条街因拥有国子监和孔庙、保存了老北京胡同的原貌,成了京城唯一的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整条街以独门独户的四合院为多,灰墙黑瓦,显得古朴。四合院的门大都红色,也有惹眼的它色。沿途走过,还真有不少类似我这般闲人,在各种四合院门前徘徊、流连,似在追忆着某种契合心底的情愫。可惜,但凡吸引眼球的四合院,门密闭,一看便知没有烟火气,成了一种摆设。四合院临街大都没有窗户,是完全封闭的院落。门的大小和四合院大小有关,越讲究气派、越有威严之感的门,不容说曾是显贵人家。沿街走过去,各门不尽相同,看了也是让人思量,揣度着这户人家的前世今生。
沿街四合院大门敞开的,必是二种情况。一是原来属于大的四合院已改造成了大杂院,失却了一家一户、清闲自在的院落情趣。老城改造上难度最大的也是这一块。水、电、气、卫生设备以及网络入户,让百姓享有现代生活条件,自在其中之义。京城老胡同,现在公厕很多,这是历史使然,有待完美结合。还有沿街二旁停满了小车,显得凌乱与集尘。这也是老胡同面对的现状。
另一种是四合院被改造成了单位或是商业门面。走过一卖老物件的小店,名叫“京城百姓”。门口一片蝈蝈声叫,吸引了许多人。多年未见,有种故土的亲切,还有敌不过的似水流年。蝈蝈夜里叫得特欢,给夏日平添了几分情趣。
逛逛老胡同,总有些许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