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公墓小记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随笔 |
照壁后是子母双石阙。阙是古时用来作为宫殿、祠庙和陵墓处的外部建筑,通常左右各一。在大阙旁建一小阙的便称之为“子母双石阙”。母阙高6.4米,子阙高4.5米。
墓园主体建筑都在神道上。入园便会看到介绍包公生平政绩的神道碑。神门匾额下是由其时的副总理谷牧题写的“无畏无惧刚正为民”。神门背面则由启功书写的“弊绝风清”。走过神门便是石刻群,神道二旁各有石虎、石羊、石人(文武官员)一对。其中文官高2.7米,武官高2.55米。如此设置想必是宋代重文抑武所致。
享堂是包公墓园重要的建筑。飞檐翘角,灰瓦通体黑,给人以肃穆之感。高约10米,五开间,宋代建筑风格。享堂内数根丹红国漆大柱撑起整个殿宇,显得非常壮观。正中是包拯神位。其上方有三块匾额:中间的“为政者师”是清代江苏王均撰写,书法家刘炳森所书。左侧“正气凛然”为刘海粟题写,右侧“清正廉明”是赵朴初题写。
享堂后便是包拯主墓,地下墓室在其正上方,为覆斗式方形墓。墓碑上刻“宋枢密副史包孝肃公拯之墓”。碑前供桌上香炉一只,烛台一对。位于主墓下方的墓室,通过墓道进入。墓室正中端放着包拯墓铭,方形,石质,一合二块。金丝楠木棺具内安放着包拯遗骨。副墓区安放的是包拯夫人董氏、长子长媳、次子次媳、长孙和近裔合葬墓。
在包公祠与包公墓之间矗立着一座九层(明5暗4)、42米高的清风阁,是1999年为纪念包拯千年诞辰而建的大型仿宋建筑。阁内以雕塑、绘画、多媒体等形式展示包拯“孝勤清正”的精神品质和官德修养。
是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