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桐乡书院》小记

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桐城向以崇文重教著称。浏览木楼一层以及庭院,得知《桐乡书院》还真不一般。加以细看,这点愈发显然。可惜偌大书院仅剩一座小楼时才加以保护。回来便想着单独立篇说道说道。
桐乡书院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桐城派中期代表作家之一戴钧衡(与曾国藩同时期)等人创办。书院办学正统,治学严格,赏罚分明。每年大考二次,小考不计次数,以此检测教学效果,评定学生等次。开办三年,成绩斐然,县试、府试都是本院弟子获得第一。由此为学人瞩目。杨隆寿、朱光潜、尹宽、慈云桂等名人在此接受过启蒙教育。
桐乡书院显名全国,与戴钧衡正统的办学理念有关。其《桐乡书院四议》,清廷曾谕令全国效法,并将其载入《皇朝正典类篆》。
《桐乡书院四议》具体内容:一是选择山长(即教导主任),共议产生。即是要由董事及学生共议,选择通晓儒学、品行端正、见多识广、德高望重的人士担任山长;二是祀乡贤,以正德教。其时,各府学有大型祭祀活动,即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书院则当选择本地先贤祭祀。祭祀的目的就是要正世俗、广教化、育民智。其时桐乡书院祭祀的乡贤有方学渐(明代著名学者,明代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桐城兴教倡学的的乡里大师)、方苞(清散文家,桐城派三祖之一)、姚鼐(清代散文家,桐城派三祖之一)等;三是课经,格物穷理。即书院治学不仅仅是应付科举考试,要研究儒家经典,探究事物的道理。并建立考问和奖励制度;四是藏书,以此善举解贫困学生无书可读之苦。
书院木楼后有一天井,内有数块石碑,其中有一《桐乡书院记》,横条形,长1.6米,宽0.45米、厚0.08米,青润石质。不知何因中段已断裂。此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翰林院编修、通政大夫罗惇衍撰文,叙述了桐乡书院教化育才的功绩,称赞了乡贤达兴学的风尚。
是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