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杂说(续)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回想游京城是在2016年10月。那是呼吸道在京确诊有毛病的时间,也是断然戒除四十年抽烟史配合治疗的时间。不能忘却疾病与戒烟的双重难受。生命最大,积习只能走下风。同年11月,在博客上开了个《闲记在京事》栏目,专事记录在京想记、能记的所有。不同于大半辈子的生活,以文字作证,无非是要珍惜生活,感念岁月的美好。至今写有百十余篇,有五十余都是经年所为。所记所想,相对于浩瀚的都城文化,绝非我蜻蜓点水就能表达。只是这片天空下的风物,令人着迷,留下文字有回味。
经年有件事须得说。去年11月17日是适儿的34岁生日,为此我做了篇《闲记在京事---适儿生日随记》。这个时间点有些意义,即适儿的过往年岁,有一半是在家与我们相伴相守的日子。期间,他的生日往往就是家庭的节日,饱含喜庆之气。那段岁月也是我们穷尽人生之力爬坡之时,其格局、视野以及向上的能力对他今后人生气候的形成,不知有多大的影响?代际历来都有无言的传承;另一半岁月,即2002年他17岁起至今,赴京读书、工作、成家,已然有了自己的生活、工作的天地。所有事情我们都成了被知会或不知会。适儿经数年历练,沉稳有余,早已褪去了青涩。那天,儿媳订了家日本料理店,不宽敞却很清爽、精致。我们坚持了为他生日买单,默愿他在新的档口顺心如意!
今年初疫情,自1月26日至3月15日,宅家50天未出门,人有“发霉”之感。3月15日,疫情向好,适儿驾车带我们到圆明园踏青,欣喜异常。回来写了篇“踏青作别宅家50天”的记事。在感叹阳春三月、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时,更多的是期盼正常生活的到来。为此,一博友还酬诗一首“儿子懂父有孝心,驾车带老去踏青;绮春福海景色好,花红柳绿助游兴”助兴,以明吾文未尽之意。
自此,每逢周五晚,适儿夫妇便将小诗越接到北营房过周末。让我们窒闷的宅家生活露出新鲜的“缝”。我们也就开始了疫情期间的谨慎京游。由乘坐公交、地铁外出改为网约车,极力减少与人接触。口罩以及消毒酒精随身携带。游玩地基本为室外宽阔地带,即以公园、湿地以及大型古建为主。游玩时间大都在3--5个小时,不在外就餐。
疫情期间,京城所有旅游景点都非常安静,没有外地游客,没有旅游团。即使周末有当地人游玩,也显空旷,与疫情前反差巨大。偌大空间,只有景致,无人观赏,空落落的。身在期间,虽有观景的情趣,却少了游人间的相互陪伴,自会失去正常生活的和谐。记得6月7日,我们去卢沟桥以及宛平城一游。宛平古城仅有的一条东西向大街,二旁多是红墙琉璃瓦的商店,青石板铺就的路面,托出浓厚的古城气息。只是街面冷清、店铺关门,行人稀少。只有我们零落的脚步声以及我们丝丝不安的心绪。疫情下,没有了人流,也就没有了交易。生命至上是不二选择。
6月11日京城新发地疫情爆发,让我们紧张得多。因同在一个行政区,又在三公里范围,不几日便升级为中风险地区。又一次让我们宅家。好在各级政府控防有力,百姓配合得当,仅仅40天,即7月20日,北京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就由二级降至三级,各大旅游景点状况明显改善。
在京天安门已去过五次。我辈年少时,天安门就是心目中的“圣地”。打开相册(百度网盘),便会发现2016年--2020年每年都有天安门国庆大花篮照片。是的,这几年国庆前夕去天安门观赏大花篮已是我们必达事项。今年疫情不同于往年。9月25日,我们前去才发现游人较往年更多。往年安检不过十来分钟,今年足足一个多小时。队伍中南腔北调,几无京腔。安知疫情向好,各地旅游行情反弹、百姓恢复了正常生活的活力。见此,内心欣然,也不再纠结于排队漫漫。
在京与妻各处转悠。说走就走,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有的就是自在。京城博大深邃、厚重尊严、风华物美,可看的东西太多。繁华都市逗留,不过是泛泛感受,说不上广度,更莫得深度,贵在适意。并将继续这种自在游览,留下更多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