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放一年的留言
(2019-04-13 18:46: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乡村旧事 |
到农村第一年的年终,有过思考。究竟自己有无变化?有哪些变化?觉得挺茫然,仿佛一切都在自然而然地过去。
这一年中,也就是1975年,家庭内的最大喜事莫过于小姐姐于11月终于脱离了对她来说是苦海的农村,成了一名大型工厂的工人。她可是我家第一位工人身份的人。全家人为此欢欣鼓舞,除却了妈妈多年来坠在心底的重负。她所经历的二次下放的周折以及七年的磨难,个中味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她的招工上调,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轻松。因为妈妈再也不会为二个人同时在农村而犯愁和思不尽思的担忧了,更不需要妈妈对女儿独身在外的另一种担心了。小姐姐做的是车工,是厂内所谓的技术活计。有张照片留下了她当时的工作情景。
沉下来细思量自己有痕迹的经历,还是犹如做梦一般。应该说,一整年的下放生涯,正如新生儿度过春夏秋冬四季一样的有意义,一年就是一个轮回。这年底的一篇日记似有不太多的记载,虽不深刻,可也反应了其时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
首先是说自己的麻木。提及以前认为是最无聊、最没有意义的东西,现在看来非常平常。这可能是整日与农民和知青在一起的那种插科打诨的玩笑,或低俗、或丑陋、或粗野等。因为常见,所以平常。那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所谓不屑于此的清高,在天长日久的日常生活中已淡薄弱化。所谓知青的农民化、大众化。
其次,在农村生活的苦累上,可以说已度过了危机,可较为坦然地面对艰辛,不会因此而惊慌失措,更不会说有受不了的苦。那时的语言是:“生活上安于艰苦奋斗是政治上的幸福,得到的是永恒的愉快”!这句话今天读起来怎么都显得别扭,可其时对自己却有精神上的鼓励,甚或激励!还有一句话,“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这句话,我想到现在都还不过时。没有意志力,遇到困苦,便会退缩。这些当时的“豪言壮语”都指向繁重的体力劳动,是莫奈何条件下的精神选择。
再则,“输出多而输入少,难免要空虚的”,这是指自己对读书学习的放任自流或是丢弃。在一生中最该读书学习的岁月,无奈将其从生活中的第一位抛却到一旁,这是年终时最为痛心的回顾。虽有生活的变化,没有了读书学习的氛围,坦然并乐意混迹于散漫的知青生活。苦重农活的同时,不愿再有过重的读书学习负担,也是导致不愿读书学习的原因。觅得精神轻松算是对“跟着太阳起,伴着月亮归”的体力劳累的一种补偿。想到这里,心里还是一阵紧缩,只能说自己的无志。
还有,一年的知青生活,初识了农村、农民、农村干部。心底里的那种严重不适,只能自身寻找原因。那时的最有份量的话,就是阶级感情所致。为此,心里痛苦过、挣扎过。终因完成不了转变,那就默默地堆在心间,从不言表。
这些思考,是下放一周年、即1975年底给自己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