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生之见之事

(2019-04-13 18:31:53)
标签:

杂谈

分类: 乡村旧事

一直有着书生的气息,至今还依稀可见。这种与生具有的特质,使得自己喜于遨游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疏于实践。在农村的繁忙季节,晚上知青们早早入睡以便来日有充足的体力,迎战繁重的劳动。可我偏偏还喜于在人熟睡之后,打开笔记本与自己来番对话。有用没用、有趣无趣的记下一些文字,似乎这样才算结束一天的生活,方可安心入睡。不止于此,一些认知、或是一些行为,都不免带有这种气息。以下二例记忆久远,足可见之。

到农村数月,不难发现,农民的生产潜力非常大,可这都表现在私有生产上,无论在自留地,还是在养殖一些家禽家畜上,都是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几乎每一位农民都将“公”与“私”分得清清楚楚,绝不会让利一点给公家,只能自己获取公家的利。一旦参加集体劳动,总是慢悠悠,不急不慌地跟在大伙后面,既不落后,也不冒进,有机会总会偷会懒。当时总在农民觉悟高低上考虑这个问题,笼统地归结为客观存在决定思想意识。当时全国兴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过左之人适时地提出了如果取消自留地,禁止农民私自养殖家禽家畜、生产工具公有等,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部引导到集体生产上,可有效激发农民的生产潜力。灿烂的政治之花,开放在广袤的农村,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全国的农村面貌将会为此焕然一新。当时,这些语言确实有诱惑力,为之有不少激进人士跟进而摇旗呐喊。我看了这些政治大道理,确实也为之所动,想当然地在心底里接受了。认为在其时的农村,这不失为一种改造的革命性做法。但无人采纳,谁也没有动,也不敢动。学习归学习、宣讲归宣讲,也像一阵风吹过,只在人心里留下一丝涟漪,激不起波澜。乡土中国,自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贸然打破,很可能是乱了一锅粥,陷入万劫不复地步。何况那时能否吃饱饭都是全国上下面临的大问题。实际情况是,最适合农村的生产可能是私有,也最有效率,自己给自己干才最有动力。全国的改革就是从农村开始,1978年小岗村“土地承包”的做法在全国推广,一下就解决了“一大二公”几十年都没解决的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就是农民为自己干的巨大威力。屡屡想起,不免可笑自己当时的书生幼稚习气,最根本的还是无知。                

还有一件书生之事,记忆深刻。

人生中常会有不起眼、却可留下终身记忆的事情。现在看来,青春朦胧年岁中,这些事非常稚嫩,或许很可笑,然而当时却满腔热情地做、认认真真地履行。

1975年10月中旬,高中的几位喜欢读书的同学聚会,自然谈起各自的生活经历,最终总会相互问起近来读书情况如何?对此,大家多抱有沉默。因为各自告别学校,在该念书的时候或去了农村,或在社会上闯荡,已逐渐淡薄读书,弱了对读书的兴趣。为此,众人不免一阵唏嘘,但也无能为力,现实情况只能如此。

沉默中,有人提议,我们成立一个读书会,建立规则,这样可保持我们在各自的社会角落,都有相同的事来做。再则,定时大家聚在一起交流,也能有一定的读书压力。丢掉读书是最不应该的,这是大家的公识。几天后,大家又聚齐,“四卒”读书会应运而生,也就是四个人的读书会,多位同学对此不感兴趣而回避了。其规则简要如下:1、学习的目的不但在于解释世界,了解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去改造世界,做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2、读书会的每个成员要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一个阶段突破一个或二个重点。3、读书会要求每个成员学习时拟定简要的提纲,要做出精辟、掌握中心意思的笔记。4读书会要求每月底交流一次学习笔记及体会。5、读书会设立一个小图书馆。要求每人捐书捐款。6、读书会成员签名。7、由毛业英负责读书会具体事宜并保管图书。地点就设在他君家。就这样,我们的读书会开始了运转。

多个交流日,我都与大家交谈在农村的认识和体会,一改以前大谈那种触摸不及的理想和抱负。或许,这是我到农村后的变化。大家交流的也多是社会不同领域的现象和认识。各成员也都交流各自的新认识,新的读书收获。交谈中,大都是交流,只要有新的话题,总会引起热烈的讨论。其情其景留下难忘的印象。

这种事体,自有不甘沉沦之情怀,反映的是书生的率性而为,不合其时的常理。热度来得快,也减退得迅速。终因毛业英1977年要到外地工作而中断。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个片段。仅以寥落几笔以作为青涩期的纪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享受通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