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圩
(2019-04-13 18:12: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乡村旧事 |
挑圩是农村每年冬春季的一项水利基本工程,是沿江和河湖二旁农村每年必做的头等大事。每年的汛期,圩埂经水冲刷总是留下一些破漏处,这就是圩的隐患,到了冬季水退后必须进行修复和加固。那时也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完全靠得是人工。
三月下旬我被派往水利工程的工地参加挑圩,为期一周。全公社以大队为单位,各大队都派出了数百劳力。我们生产队的十几二十人被安排住在大圩旁的一个农户家中。该户人家腾出的一间房内,铺满了稻草,睡下盖上被子就成。记得我带的是一床白色带有圆点的被子,一星期下来后,已是黑白相间了。后几天,实在忍受不了房间的那种杂合气味,干脆跑回家去住了,一早赶回工地。
挑圩工地上,场面十分壮观。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农业学大寨”的标语满眼都是,高音喇叭播出的歌曲嘹亮激昂。工地上人山人海,此刻不由你不信人定能胜天的那种力量。人在其中,深受感染,一股豪气不由升起。这种被现场气势催生出的奋进心理定会使你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大干快上多做贡献。
挑圩的分工也很明确,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块划定的田,有专人铲土。圩堤上也有专人打夯,就是将挑来的土用人工打夯机夯实。打夯时的号子十分带劲,听起来很振奋。大部分人则是挑土往圩上送。人川流不息,一个接着一个,形成长长的人河。时不时还有农民大声唱上几句与步伐相合的当地民歌,为紧张、繁忙而有序的工地,增添几分有情调的色彩。还有喜于“耍酷”的汉子,加大挑土的重量,挺直腰杆,一根扁担弯曲地上下悠动,引得众人大声喝彩。于是乎会出现另一个人的呼应,展开竞赛,由此将挑圩的热闹场面推向了极致。这些人自然成了当日的“明星”,广播里很快便会有他们的名字、哪里人、担子的重量以及数量。此时你被这种人流裹挟着想停下来都不成,只有一门心思跟上队伍。也奇了怪,这种高强度的劳动,在此劳动氛围中,竟然没有多少困难地坚持了下来。后来铲土的社员见是知青,就在畚箕上有意少放一锹土,减轻了重量,更是没有干不动的问题了。所以我们知青坚持数天没有当“逃兵”的。当然,到了晚上,还是全身骨头像散了架,一倒下去便爬不起来了,睡得绝对像个“死猪”。好在年轻,一觉起来也就恢复得差不多了。
这次挑圩,让我见识了火热的劳动场面,有种大跃进时期的联想。此外,对土地似有了一种亲近感,对农民也是。这确是当时的真实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