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G同学下乡事

(2021-06-16 13:43:2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故纸有意

忽忽近半个世纪过去,初中最要好同学GBT的下乡之事还时常萦绕在脑际。十多年前与其还有联系,只知他为儿子婚事在外打工。近来年未闻其音讯,都老了,不知他身在何处、境况如何?那年月的同窗情仍让我常默默念叨着这位同学。

那是1974年春节,去了无为小镇五姐家呆了一段时间。回来后,便得知初中好友GBT的户口已迁往农村,正等待学校隆重集会后统一出发。当时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为他果敢的行动而高兴。

他去的地方是学校统一安排的县乡。他家父母对他的下放是有考虑的。其母亲一直反对他到农村去,认为是太苦了,舍不得。其父亲倒是认清形势,同意他下放,但必须是要到离家很近并且与他家有关系的农村。对此,GBT未有采纳,坚持到学校安排的地方。因而与家人闹得很凶,决心真如磐石般坚硬,最终如了他心愿。这样,他在学校带了一个头,激励了不少同学,为此他很自豪,我也很羡慕。

1974年3月21日是他动身的日子。天刚亮,我和他的兄长一同送他到码头。当汽笛响起,我就觉得喉头梗塞,未曾料到学友间分离的一刹那,竟也如此扯心裂肺。望着远去的轮船,混浊的江水,心有所失,泪水不自主的流了出来。为此,回家后留下了一首题为“长相思”的小诗作为送别的纪念----“春送君,曦送君,君去湖阳即前行,天高浪水平。君泪盈,我泪盈,携手短诉分别情,隔面不隔心”。                                                 

二个月后,我专程到他的下放地看望他,足足呆了一个星期,完全体味了下放知青的生活。回来在日记本里写了四个字—不堪想象。那种无人管束,放任自流的知青生活状况确很糟糕,完全是农村的“流浪汉”,尽管这不是全部,可很有代表性。这对我以后到农村如何生活无疑敲响了一记警钟,让我有所考虑有所准备,为我下放农村确实起到了一点示警作用。

当我还在思念他并为他毫无秩序的生活甚为担心和不安的时候,他的所为让我大跌眼镜。约是过了二个月左右的一天下午,我还在他家大院附近的一位同学家聊天时,只见他挑着一担当初下放带去的所有物品回家来了,我们几位同学不明就里,慌张地询问这是怎么了?得到的回答也是非常简单:太苦、太想家。要求他父亲将他转到离家近、也就是当初准备安排他去的农村。这时,我才发现他怪会闹腾的。这种闹腾是在经历过无人关照的难受和苦痛中导出的,也是对当初自己大脑发热做出选择的回头。

不久,他就去了新的下放地,也即是离家很近,并且所在地与其父亲有着业务关系的地方。这个地方,我在下放后第一次参加挑圩时去看过。他所在的地方正好在我挑圩所在地的那条河的对面。看得出来,他已显得很安静,不再有了当初那种莽撞闯江湖的劲头了。由于父亲的关系,他做起了会记活计,尤其与大队一位女知青又谈起了恋爱。我去时,看到他们那种做饭时的情景,还真像一个家庭的小二口。后来,他上调回城做了一名中型工业企业工人,直到做到车间主任(分厂厂长),曾还风光了一段时间。后妻子病故,又再婚,逢90年代中后期工厂倒闭失业,四处打工,又离婚,生活穷困潦倒。这是我们这一代许多人的共同命运,即下放招工,中年时上有老,下有小,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他只是一个年代人的缩影。

因其我在外地工作并定居,未能与他保持联系。回故乡,那时所有生活场景因拆迁都已消失,找不到与之有关联的人和事。下次回故乡得再找找能知道他情况的同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