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触眼的那处风景

(2020-01-18 11:40:3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故纸有意

在即将告别校园的那段时间,怀念故人的心情甚为迫切,那就是在异地读书的C同学。

尽管我们同窗时间不足二年,分开也有二年多了,可其音容笑貌总会常常在眼前浮现,总觉得她就在不远处。尤在这将要告别学生生活,走向社会之际,更有着倾心交谈的渴望。这不是情感上的冲动,而是同窗时情谊交融的一种莫言的升华,是一路走来蓦然间回首才发现最触眼的那处风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思”,心底里充满了温情。默默想到,她也到了毕业时分了,她该做出何种选择?身为干部子女,是不是比我们百姓子女多有选择的路呢?二年多不见,仍是那种端庄秀丽脱俗的模样吗?仍是那种爱学习、爱思考的好学生吗?仍是那种见解深刻有主见有思想的“姐姐”吗?思虑多多,总有一种神圣的感觉。

似乎有感应,1974年的春节是1月23日,三天年刚过,即26日,C同学来了。我们在另一位同学家见了面。她仍是那般模样,只是更成熟了许多。故友重逢,扯开了许多已渐渐忘却的往事,一下又被带到了仿佛是昨天的课堂。共同经历或面对的诸多事情,今天说起来,仍是那般有滋有味。言辞间二人眼光的不时碰撞,感觉到了她与我竟有着相同般的情思,使人心里暖暖的。但这一切都在不言中,只有双方心灵的感受。我关心其毕业去向,她说已服从了分配,到农村去。这次来就是告别的,回去后就要去当地一个农场了。见面时间很短暂,最终我们相互留了通讯地址,在一种没有办法的不舍中依依告别。重逢又别离,似有所失,体味到了惆怅,心一直难以平静。

半月后,即1974年2月10日,我给C同学发出了第一封信,寄往她所下放的农场。信中主要询问下乡感受,一切可好。也隐约诉述了思念之情,告知了自己的近况。并有一首打油诗:“同窗学习时虽短,情深似海江水长。试问情谊何中出,默契同心则是源。今为前程奔他处,友情永存天涯间。祝君胸襟盛山河,阔天不羁尽翱翔”。记得此信写好后,为是否发出犹豫了半天。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这对于一个刚出中学校门还未踏上社会的毛头小子,是不是太不合适?我们二人的出身截然不同,家庭很有悬殊差别,未来如何?再说,她在我的心里一直有着姐姐(她确实也比我大一岁)般的神圣。这样做是否有点亵渎。前思量后思量,心里着实在打鼓。最终还是受不了“最触眼的那处风景”的吸引,手微微发抖的将信送进了邮箱。

从此我们开始了人在二地通信数年的历史。这种“柏拉图式的恋爱,给予了我精神上无比的愉悦。虽是异地相隔,可从无淡薄,相反却越发深刻。使得我在那个精神贫瘠的年月,很充实,心境甚是平和、坦荡和美好。正是这种优越的心境,伴随我度过了艰难的四年农村岁月。尤其是在有点混乱的知青生活中,这种心境使得我面对各种不良诱惑,有了一种自觉抵御的意识,似乎成了我从浑噩走向成熟的防火墙

很想说说写信和等待回信的心情,这是现代年轻人体味不到或是难以亲身经历的心境。

在1974年等待下放农村的那段岁月中,与C君通信成了生活的重要内容。记得到10月下旬,下放一事仍是杳无音讯。一封信中写道:“一夜风声紧,早起单衣寒。日出出不出,一片淡淡光。夜风尾尽过,尘飞埃迷眼。只道喊声冷,方知今霜降”,很能表达对季节变换太快的感叹。信是内心世界的写照。情绪不良时,常会口无遮拦地发些不着边际的牢骚,也常有无病呻吟的造作,因此常遭到C君的指正。收到C同学的信,见字有如见面,自是非常的快乐。那时,二地人的情感沟通和传递,只能是通过书信。一封用心写得信发出后,等回信的心情是不安的。记得那时每天下午四点左右是邮递员到达我家门口的时间。估摸着有回信的时日,会早早来到门口,等待着绿衣天使的出现,用“翘首盼望”的字眼一点都不为过。一旦收到来信,望着薄薄的信笺,忙不迭地拆开,一种喜悦、一点兴奋,还有一阵激动,还有忘我般地阅读。为那时的生活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慰藉。这种等信的心情是刻骨铭心的,记忆非常深刻。通讯日益发达的今天,书信已是昨日黄花,早已不再。但三尺素笺所散发的情感,以它的真挚和纯洁,永远留在了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心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美娟姐之死
后一篇:节日记(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