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3届高中毕业生

(2019-12-27 20:42: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故纸有意

对同学们思想冲击最大的是1973年5月6日,全校召开72届高中毕业生奔赴农村的欢送会,场面浩大,热闹非凡。学校领导的讲话是满篇大道理,是“政治宣言”;教师代表发言是无限期待、是极力鼓励;学生代表发言则是慷慨激昂,立志到农村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我们这些73届的高中毕业生,实际上都很清楚,今天欢送他们,明年就是被欢送。这种结果是必然的,任何人也躲避不了。每个同学都如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那晚,我睡得很迟,在日记本中和自己谈心,谈得很多,有好几页纸。一阵暴雨才冲散了思绪。最后说了一句“学一点真正的东西,这样才不负于青春”。虽是对未来的一种无奈,那可是心底的希望。

说到我们是73届高中毕业生,可得交代一下那时我们的混乱学制。1966年,我们这一年级的学生是四年级,我们应该是1968年小学毕业。可文革开始,学校开始了“停课闹革命”二年多,直到1969年又是“复课闹革命”,我们上了史无前例的小学七年级。1969年9月进入中学。那时规定初中三年,高中二年,我们这一年级的学生算是73届高中毕业生。可我们又在初中学了二年半,留给高中的时间只有一年半。可能是高中时间太短了,将毕业时间改在了1974年的春季。就是说,保证我们高中有二整年的学习时间。

高中毕业去向问题,进入高二以来,就一直是同学们热论的话题。下放农村已是唯一的选择,似乎同学们的路就是这样的,没有改变的可能。

我在1973年7月给远在内蒙古包头市工作的三姐写过一封信,专门谈过此事。“我很快就要高中毕业了,下放无疑是我必经之路。……好像觉得命运把自己抛向哪里,自己就要在哪里。曾经和许多同学一样,有着美妙的理想,宏伟的抱负,在一起经常谈论着将来会为国家建设战斗和生活在哪一个岗位时,就会热血沸腾。然而现在只有到农村才是最现实的理想。这个‘抱负’却成了全家最大的‘包袱’了。妈妈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我下放,理由是我曾得过肝炎。可现在身体挺好,这不是什么理由。再加上我是共青团员。班主任又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学生下放工作肯定要走在前面。……,城市绝非我久留之地,农村是我要走的路。”可见那时对下放的态度很明确,也很坚定,没有一点的含糊。

73届高中毕业生

                                            (60年代末的三姐夫妇)                  

欢送走72届高中毕业生,学校虽然回复了平静,可73届高中生的心也就散了。年轻人面对没有选择的未来,可说大部是在混日子了。高一时段的那种在学习上争先的气氛,也霎时暗淡下来,没有了热度;老师授课的热情也减弱至低点,没有了要求。多年已植入我辈骨子中的读书无用又占据了上风,成了我辈可悲命运的主流思想意识。

多少年以后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几届毕业生,既没有“老三届”的真才实学,又未经受文革期间“腥风血雨”的历练,也没有后来者的通贯全程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成了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中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特殊群体。我们中的大部分从农村返城成为了工人阶级,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抓大放小的改革浪潮中,连同他们的厂子消失在市场化中,成了社会的边缘人。我有太多的同学,正处于不老又不小的尴尬岁数,经历了这种命运的安排。既是当年读书无用的受害者,又承载了社会变革的重负,成了改革的牺牲品。他们为了基本生计、终日奔波在不稳定的工作岗位上,满心地盼望着赶快退休,能拿上稳定的养老金,其情其景只能令人心酸。这就是这代人大部分人的共同命运。只有极少数佼佼者通过后来恢复高考改变了命运,成了幸运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小姐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