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熟识Y有书读

(2019-08-20 16:36: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故纸有意

1972年1月期末考试后,学校举行一次野外长途拉练。班主任考虑我体弱(得过急性肝炎),要我带队和二十来位不参加拉练的同学去工厂参加学工劳动。那时,学工、学农、学军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是学校充分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的重要安排。

我们劳动的那家工厂是一个基本以手工制作帽子的小厂,一下进去这么多人,显得热闹非凡,工人们也很好奇地欢迎着少男少女们的到来,为他们整天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在和工厂负责人商量后,将同学们分到各工序中学习。我在制成品检测车间。一位老师傅对制作出来的成品进行最后的出厂检验,是生产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检测者必须是熟知每道工序的大师傅。看得出他的工作态度极为严肃,一丝不苟。我的任务就是做搬上搬下的辅助事情,那些技术活我是做不来的。闲下来就到各车间看看同学们的劳动情况。因为劳动结束后,每人要写小结,还要经师傅签字认可交给老师,并作为学期学生鉴定存入档案的。

就在那段不长的学工劳动时间内,我熟识了名叫Y的女生。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个家境很优越的学生,常在下课时吃着我们叫不出名的零食。说话的腔调与常人不一样,有点嗲声嗲气,听起来不舒服。但非常爱看书,下课或自由活动时,不大活动的她总会旁若无人地看起小说,与人对话文学味也很浓。记得兄长在编辑一本二中学生优秀作文集时,将她的一篇“军训”纳入其中。理由是立意新颖,有跌宕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意是军训时,作匍匐前行时,突然遇到一堆牛粪。是绕过去还是直接冲过去,一刹那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心理活动描写得相当细腻、精彩。为此,我还说过酸溜溜带有不服气的话,

一次,我去了她劳动的车间,看她不在干活,靠在一旁看着书。好像她干得活是用浆糊糊帽子的籿子。我就上前问询,回答很直白,没意思,呛得我说不出话。再看她手里的书,是本苏联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可能是看我眼里发光还是什么表情,她竟然大气地说给你看。我说你看完再借我看看吧。她说都看了几遍了。我诧异地看了看她,犹豫了会接过书来说声“谢谢”就离开了。那种能有一本书看的喜悦感说出来或许今天的孩子们都体会不出来。                                                                             

那晚回家,看书的感觉好极了,简直有了一种幸福感。那个特殊的年代,所有中外文学作品都是稀缺资源。青春的渴望,必须要有书的相伴,否则是太残缺了。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地球失去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小鸟失去了翅膀”。是啊,五千年文明古国,我们这辈人在求知的岁月里正遇上了没有书可读的年月,造就了我辈多少似我一样的愚昧和浑噩之人。那晚,我看完了这本书,尽管匆匆忙忙,但有满足感。翌日便将书还给了她。

书,将我和Y同学拉近了。她告诉我,她家有许多小说。因她父母一辈是在唱着“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喀秋莎”歌曲中成长的,家中收藏了许多苏联小说。说有时间带我到她家去看看,我竟说好,忘记了男女界限。有次还真上她家去了。她妈妈的意思是说书不能借给人看,怕丢失。但从那日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Y就常常带书给我看。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部分看过的书名:“青年近卫军”、“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静静地顿河”、“毁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许多开阔眼界,具有励志作用的小说。也是那时起对文学作品有了浓厚的兴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元旦社论
后一篇:爱情的批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