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是我的标杆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故纸有意 |
71年暑假后,我已上初三了。兄长从师专毕业竟然分到了二中做起了我的老师,起初就在我们年级,教我们几个班的英语。同时,还兼任我们这个年级的团支部书记。
他是1970年秋季被下放所在的公社推荐上了师专。可能由于当时社会上太缺乏教师,招了他们这批“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一年后,没发毕业证书就毕业分到各学校充实师资队伍。之前他就在公社中学教书,什么课都教,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所以他来到二中教书,尤其教我们这些从未好好读过书的学生,自是得心应手、绰绰有余。
兄长是位从小就很勤奋读书的人,思维敏捷,志存高远,也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在我的印象中,无论暑天寒日,他都是晚上读书至夜一、二点,从不间断。也是生不逢时,高中时遭遇到文革,中断了学业,继之下放农村,但对知识的追求却从未停止过,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欲望异常强烈,也就是说成名成家的个人奋斗思想很浓厚。可说他是我从小心中一直引以为榜样的人。1972年兄长在当地主流媒体上发表了一篇很有影响的政论文,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于1973年被上级机关用二名教师换走了兄长,调至市委宣传部工作。
兄长那时很年轻,在学校很勤奋。由于他的知识面相对较宽,对学校什么工作都尝试着做,表现欲、进步心都特强,而且敢想敢做。其中做了二件当时在学校、尤其对学生很有影响的事。一件是出了一本学生优秀作文集;另一件是举办了一次英语朗读比赛。其时,读书无用盛行,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认识已植入人心。社会、学校对教育均处于麻木状态。学生在校是有个地方可呆,不会流落在街头作乱。兄长所做等于是向现行形势提出挑战,公开学生对于掌握知识程度的竞赛,还学校本来面目。这种做法很是迎合许多求知欲强的学生心理。至于在教师内部反映如何,不得而知。但起码学校领导是默认的。记得当时的校长是位工农干部。客观地说,大部分工农干部对知识是敬畏的,对有知识的人也是敬重的。假如这位校长是教师出身,估计兄长在当时也做不成这些事,会被各种担忧而将其掐于萌芽之中。因此兄长名声大噪,周围聚集着一批热爱文学、对知识有着渴求的学生,或求教、或提问、或是知识性地聊天。为此,学校还将他从初中部调到了高中部任教,对他说是很高的认可。因此他可谓踌躇满志。
兄长的到来,由于他的标杆作用,我的学习态度有所端正,真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尽管有不给兄长丢脸的意味,但对待在校的文化课学习,是我进入中学来第一次正正常常的静下来学习了,不似以往“三天打鱼,二天晒网”。有篇日记反映了我其时的想法,尽管很稚嫩,时代语感很强。“为什么现在有人总觉得学习无味,不想再学习了。这大概是读书无用的思想在头脑中占了一定的地位。但是他们都说到,都是快十几、二十岁的人了,还上学要家里人养活,不大相称了。听了这话,虽感到也有道理。可是,如果都这样,我们这一代怎么去接班。没有文化能去参加建设吗?……必须学习”。“我需要文化知识,我懂得东西太少了……”。那个学期末考试,我特别将成绩在日记本中记了下来,标志着我进入了获取文化知识的正常轨道,尽管那时还是“读书无用”泛滥。六门课分别是:政治95分、地理100分(开卷考试)、数学86分、语文90分、英语96分、农基80分。平均91.2分。
平时,我大大减少了出外与同学交往的时间,喜欢读些课外书籍。兄长看得书,只要我能看的,我都看看。兄长看得书相当杂,那时段以政治、历史为多。我也跟着学习,糊里糊涂,所获知识东鳞西爪,不成体系。最喜欢看得还是文学书籍。家里订的《文汇报》,是妈妈、四姐、兄长和我每天必看的报纸。尤其妈妈,到了晚上,戴上老花镜,一看就是二小时。那段时间,一到晚上,家中只有翻书或翻报纸的声音,感觉最好。我在一篇日记里这样写道:“现在再也不愿和同学起哄了,真丧失了青春时光。……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学习吧,努力学习”。
也正是那时节,我有了这种认识,人在成长过程中,须得有标杆式的人在身旁,有比较、有对照、有影响。若是缺乏,一定是成长的缺憾。做什么样的人?确立人生方向何处走?标杆会告诉你许多,于无声中对你影响着。这也是现在家庭教育所要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虽然我缺少了父教,可有了标杆式的兄长在身旁,是我人生的幸运。尤其在一个人成长时最为关键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