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密植的考究

标签:
杂谈 |
分类: 茗人况味 |
说起大田作物种植,就想起了上世纪50年代末各地的”放卫星”。那田间密布金灿灿稻穗,一个比一个产量高,一派天随人愿的丰收景象。大凡学农的人士都知晓,那是人随政治的需要。但这里也提出了一个农业技术的课题,即大田作物是否通过密植可获取较常规种植更高产量的问题。
在校学习时,曾带着密植专题到浙江余杭参观学习和考察。在其漕桥和香下桥二个大队,看到了密植茶园真漂亮,宛如绿色草坪,真叫人大开眼界。其时,茶树密植速成在各地有推广之势,由于其能够早投产、早高产、早收益,深受茶农欢迎。我们研究所也为此设立了一个课题组,并在休宁县和本所设置了几处试验地,专事研究这个问题。而我对密植的认识主要放在其生长生理的角度上,所以在校递交实习论文时,被批了个“特殊”的中性评语,以至于我念念不忘,也期待有个继续的机会。因此,我也就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向该课题组负责人费明煦常常讨教和交流一些看法和认识,并常随他们到田间地头观察,也参与他们的讨论分析,俨然是他们的一员。
所谓“密植”,就是在单位面积内播下的种子多于或大大多于常规数量,以期通过无限扩大群体面积获取更高的产量。精准的科学实验早已表明,大田作物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产量可随密度加大而增加,到了某个“度”时,便无效,反作用增大。到了1984年的8月份,我对茶树密植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了,考虑着如何写就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见解。于是在8月16日,关起门沉下心,花了三天的时间写成了“从生长生理角度分析不同种植密度茶树群体的矛盾”一文。
写成后,将其交给这个课题组,请他们提出意见。该课题组负责人费明煦和课题组成员李祖成分别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至今我还保留了他们的意见书。据此我进行了修改。
密植茶园不外乎会产生几种矛盾,即茶树和环境的矛盾、茶树群体与个体的矛盾、茶树体内部和各器官之间的矛盾等。茶树群体合理与否正是看这几种矛盾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统一。对其分析也就是分析群体的矛盾。我从密植茶园成园前和成园后的群体矛盾二方面进行了分析,数据全部来自于该课题组的数年记录和分析积累。结论只能是密植的优势在早期,三五年便会与常规茶园一致。再往后便会因牺牲个体茶树生命力为代价而趋于下滑。
研究报告中,对密植茶园成园前的分析,即种植密度大的茶树群体具有早投产、早高产、早受益的特性。
我将此文投到《茶叶科学简报》,被安排在1985年第三期刊出。(见下图)。终于了却了我在校一个有想法而没有结果的心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