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难落地

标签:
杂谈 |
分类: 茗人况味 |
研究所的工作确是轻松。我也无串门聊天、上街转悠之喜好,大把的时间仍是与在校一样,喜于捧着书看。除了自修外语,还清楚记得当时最爱看的是一本茶树生长生理规律的书籍。这是我在校最后一学期购买的一本当时新出版的书,涉及到几门学科交叉的理论。我看的很带劲,反复看、边看边思索。结合其时我们的研究现状,逐步萌生了想把植物学及其植物生理学相关理论知识融入课题研究中。客观地说,这种考虑是有“野性”的,能将其时较为直观的研究现状植入微观研究手段,确是让人激动的。年轻人不安于现状,渴望做出一些突破性的工作,当应收到鼓励的。此想法得到了叶老师的大力支持,并得到研究室程主任的首肯。为此,我在逐渐熟悉大田业务的基础上,于1983年3月11日,以栽培研究室生理组的名义,给研究所领导写了份“关于茶树生理工作开展的看法及打算”的报告,这份报告的草稿至今还保存着,情真意切,极有想法。

这份报告对我融入研究所工作,意义极大。我的感觉是在课题组下,作为辅助性研究,给了自己一个探索的方向。特录下其中一段以示为纪念:
“……。对于近二年的工作打算,经反复考虑,是以栽培上其他课题试验内容为主,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即不自立课题,这样既符合目前的客观情况,也符合本人现在的水平和能力。
对于今年的工作,由于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对田间工作不熟悉。我考虑,今年茶季多多地在田间,尽快掌握和熟悉田间工作,以便尽早能独立工作。再则,为今后工作开展,对目前本室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如光合仪、活体叶绿素仪、折射仪等,要熟练掌握并能用之于测试。在此基础上,如有可能,打算做以下二件事:
(一)茶树树冠改造方法试验的一个处理—重修建,对其前后进行一些生理因子的测定,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若有能力,再进行水分生理因子的测定。通过测试,看是否能得出一些与此试验相吻合的结论。至于测试设计和方法,到时以具体条件为准。
上述要做的二件事情,只是设想。至于能否实施,很受人力和仪器的限制了。……”
报告上交后,虽没有书面回答,但与领导见面时,口头上都是赞同的。因为这既不影响正常的课题研究,也无需再配备其他人力物力,只是利用现有仪器和人员而已。实际上,研究室以及叶老师早就有此打算,课题研究若是有些生理测试等辅助性数据支持,那可开雾睹天,非同一般了。诸如已购置的光合仪、活体叶绿素仪、折射仪等就是最好证明了。一度我是整天泡在各种仪器上,熟悉其性能,琢磨其使用方法。其时,这些仪器都是南京某电子仪器厂生产的。一有过不去的问题,就和他们联系。我和叶老师还数次跑到这家厂,当面咨询一些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他们的回答从设计原理上说,总是有些道理,而且在使用上总会给你一些注意事项。因为这些仪器测试的全是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没有熟练的使用就谈不上有精准测试。最为重要的是这些仪器必须性能稳定,否则测试毫无意义。我在掌握这些仪器的使用上,可说费尽了心思,这里面有我的喜爱,也有我的希望。
记得那年的春茶期间,省农科院派出了一个摄像小组,专事来祁门拍摄我们在试验田里的测试工作,以为科研工作的新气象、新上的研究手段进行宣传报道,我和叶老师为此准备了多日。尽管拍摄了一些测试镜头,那只是表面的东西。我心里非常清楚,仪器性能非常不稳定,影响的因素太多。首先是光照强度。如果光照强度达不到2万/lux,即在阴天情况下,仪器测试光合作用不明显,甚至出现负值的反常现象;其次是温度,低于15度,仪器测出来的光合作用也不明显;再则,在田间阳光直射而无遮阴的情况下,仪器会出现指针乱摆现象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仪器的正常使用,甚至”罢工“。那种境况下测试只能得到一堆没有实际意义的数据。由此心里默默地对仪器产生了怀疑。不能不说,怀疑中交织着我的失落。
即使这样,我和叶老师还是不甘心,在充分注意了上述各种影响因子的前提下,于当年的春茶季节,即4月22日和5月8日二天,作为“茶树深重修剪交替年限与方法”课题的一个内容,在一个名叫“大塘坞”的试验田,进行了工作量巨大的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温度、照度、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真光合作用等,足足忙乎了二天。将测出来的的数据一一列表排列出来,才知道什么是欲哭无泪。测试结果既不能说明真相,更为糟糕的是与已定性的理论大相径庭。
我们在仪器上所化的时间以及用其测定的所有结果告诉了我们,仪器是粗制滥造的产品,或许设计原理可靠,但不堪使用。这是市场经济起始时期,假货横行、没有法律保障、无需付出乱造代价时的产物。可叹我们、尤其是我付出的劳动巨大,得到了这种结果,令人沮丧。尤其是我想在这方面做些事情的想法彻底破灭。这也是一段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