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记在京事(三十二)--参观帝王庙小记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适儿说过几次,看看帝王庙有些意思。5月25日,周五,晴热天气。与妻上午乘地铁四号线由公益西桥站至西四站下。步行在阜成门内大街,远远便可看到一罕见的红色照壁,很不一般。对面便是帝王庙。
走近庙门前,红墙琉璃金瓦,庄重高大,皇家作派,一股肃然之气。只是门庭冷落,看不到几人,是为非热门景点之故。这群建筑,显然照壁、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等在一条中轴线。进得庙门,便可见到从祀各年代名臣的东西配殿。只是庙门的右侧、即东边有一紧锁不得入内的钟楼,可对面却无鼓楼,常说晨钟暮鼓、东钟西鼓。就不知这是何种说法了。
景德崇圣殿是帝王庙的主体建筑,其意是“敬仰德政,崇尚圣贤”。进入大殿,便觉凝重。似乎任何声音都多余,声稍大便有亵渎之意。只见188个红底金字的牌位东西向一溜排列在大殿内,既庄重又醒目。数十根红彤彤的金丝楠木支撑起横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九五之尊”的大殿,显得是异常的巍峨庄严。大殿内与此相关的所有设置,透出一种无比尊贵的气场,也就有了一种力量,使得人进其间,只有景仰的自觉。想必这是一种感召力。
帝王庙祭祀的是包括三皇五帝在内的历代帝王,所以全称是历代帝王庙。它与太庙、孔庙合称为北京明清时期的三大祭祀庙宇,政治地位等同。既然来此参观,总想着弄清楚来龙去脉,不愿马虎走过。以下便是参观学习记录。
帝王庙由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七年(1374年)初建于南京,初衷是对如同自己一统天下的历朝开创之主进行崇祀,包括歧视汉族的元世祖忽必烈。这可能是彰显一种自我正统地位的需要,是华夏帝系的传承。但对秦始皇、晋武帝和隋文帝以“功德有愧”不予入祀。这说明入祀也是有选择的。起始崇祀包括三皇五帝在内的历代帝王16人,东西配殿从祀的名臣37人,一律是塑像崇祀。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亲往南京祭祀不便。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阜成门内大街建成新的帝王庙。但只设牌位,不设塑像。并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罢祀元世祖忽必烈。
帝王庙发生重大变化是在改朝换代后的清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决定了帝王庙的走向。先是顺治帝幼年时期的摄政王多尔衮,以“善待”明朝帝王为名,将殉国的崇祯帝安放在帝王庙,接着又将明太祖朱元璋牌位从明太庙迁入帝王庙。并恢复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神位。可见不同民族在处理历史问题上定有不同的角度。朱元璋初建的帝王庙也成了自己神位的最终归宿。
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提出帝王庙入祀标准问题,即开国和守业的帝王名臣都可入祀。于是有了164位帝王和79位名臣入祀的方案。康熙帝未及看到便驾崩,由雍正帝落实,导致了入祀帝王数量的剧增。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提出了”中华统绪不绝如线“,意思是中华帝王体系,应该包括正统王朝和”偏安之国“的二种帝王。如汉昭烈帝刘备虽为”偏安之国“帝王,但属正统,而曹操却被摈弃。由此,帝王庙又扩充到如今看到的188位历代帝王牌位。从祀名臣仍如康熙年间的79位,加上帝王庙内设的关帝庙,共80位。
以上便是参观学习记录,确是有些意思。是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