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姚永培
姚永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1,357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祁红”其名其实

(2018-08-27 09:53:17)
标签:

杂谈

分类: 茗人况味

1915年,当年的北洋政府在祁门设置了祁门茶叶改良场(安徽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的前身),正是祁门红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的年份。自此,祁红以其清鲜持久的特有品质,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被公认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一,经久不衰,一直为我国非常抢手的对外商品。同时也是国内老牌的十大名茶之一。

祁门制茶史有千余年,但制红茶的历史,相比起国内其他地方的红茶,确实起步晚了许多,至今也不过百多年。之所以一枝独秀,后来居上,原因何在?一首上世纪30年代祁门当地的《新茶歌》较为有趣,或许里有答案。特录下以供寻味。

(一)哪儿的红茶最著名?天下数祁门。江里有柏天的大水,山上有连天的森林;晴天早晚满地雾,阴雨成天的满山云。茶树这儿生,她享尽了天有的恩。

     (二)天下的红茶数祁门,茶树娇养如美人;今年的种子明年生,十年难长成,娇花娇草也没有这娇身份,要我们费尽爱护心。茶树这儿生,她享尽了人有的恩。     

()天下的红茶祁门好,长得嫩,摘得早。初制法子真神妙:要它软,用萎凋,揉捻卷成条;要它红,用发酵,烘干又变黑了,泡水还是大红袍。初制法子真神妙,天下的红茶祁门好。

(四)天下的红茶祁门好,干了复制又巧妙。坏茶全不要,轻的扁的给风吹了,粗的细的给筛筛了;还有那吹筛不尽的坏茶,捉个个儿手拣掉。复制工夫到,总是一般儿好一般儿大小。复制法子最奇妙,天下的红茶祁门好。

我们都很崇尚自然,人间的物华天宝,少不了原产地。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人类认识和发现大自然的成果,茶叶也不例外。祁红就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贡品,天赋也。任何后天的办法,只能是锦上添花,只能尽可能保持先天生有的内含物质,保存先天生成的品质。任何技巧或是研发的工艺只有顺从和服从它所要展露的品行。

“祁红”其名其实                                                    (树丛中的茶树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

“祁红”的问世,偶然性中又有其必然性。

19世纪中叶之前,祁门一直不产红茶。历史上向产一种饼茶。即采下嫩叶经蒸青杀青再烘干,后经充分捣碎碾成细末做成饼状。这种饼茶色黄而香。约在18世纪中叶,在制茶过程中,引入了福建的半发酵工序,创制了安茶,俗称软枝。该茶加工分初制和再制。一般由茶农在家经杀青、揉捻、晒胚、烘干后卖到茶号,经其筛分、减簸(除却轻杂之物)、拣剔、复烘、装窦(一种用蔑编制的椭圆形内衬箬叶的容器)成型。装窦成型是一种特有的半发酵方法,即在晴天的夜晚,将复烘的茶摊在竹簟上露天放置一夜,翌日收起用锅灶将茶蒸软,并乘热将茶装入窦中,边蒸边装并用力压实。二窦对会为一小件(约为二斤半),三小件用蔑扎成一长条,放置在木架上,盖上大棉被。这一过程便是半发酵。其后再用炭火烘至足干。然后将十长条再用蔑衬箬叶包装成一大件,成了待售的成品茶。这种茶不仅可饮,还具有药性。直到19世纪中叶,祁门出现了绿茶制作。该茶以凫峰生产的凫绿为代表,是名茶屯绿中的极品。直待祁门红茶出现后,安茶偃旗息鼓,渐至绝迹。绿茶只剩祁门凫峰一地继续生产,其余全部转为红茶生产。

祁门改制红茶,实乃与对外贸易形势发生巨变有关。鸦片战争前,我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茶叶只是内销或作为一种供给少数民族、操纵外交、充实马政、以利军备、富裕财政的特产,对外输出极少。即使有限的出口,也只有二条路可走,一条是海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广州港输往西方各国,一条是陆路,以恰克图为中心经蒙古至俄国。鸦片战争后,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原先只有广州一处的通商口岸扩大成了五处,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其时,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只有丝绸和茶叶。海禁一开,茶叶为各国商人看好,作为了经营的主要商品,出口量剧增。由往年的20万担,至1866年为120万担,1869年150万担,1872年170万担,1886年突破220万担,已占出口总值的50%以上,一举超过了丝绸出口值,成了我国最大的出口商品。而且出口茶叶中,红茶占了80%以上。以1871年至1875年为例,五年平均年出口17250担,红茶为14679担,占了85%以上。可说这种外贸形势,对祁门改制红茶即是逼迫,又是推动,更是转内销为外销的自身经营所需。“祁红”的诞生势在必然。

外贸形势巨变,不容说对红茶制作技术是一巨大推进。其时,我国红茶继闽红后,呈发射源状向外拓展,又相继出现了宁红(江西修水,古称宁州)、“温红”(浙江),。祁红出现的准确时间应在1875年前后。形势所迫,必有担当的领头人,历史不会忘记。记入史册的有二人。一为胡云龙,祁门贵溪人。在1875年—1876年,筹资六万元,建立了日顺茶厂,专事改制红茶。一为余干臣,黟县人。于1875年由福建罢官回原籍。由于知晓红茶出口多利,便在建德(现东至县)尧渡街创办了红茶茶庄,专事仿效闽红生产红茶,并于1876年后分别在祁门历口、闪里设立了分庄。无疑,这二人对祁红的创制与发展均有等同作用,已被载入史册。实践也证明了祁门的历口、闪里和平里三地制作的红茶品质最佳,成为了“祁红”的核心产区。

“祁红问世不过百余多年,祝愿其名其实千秋!


                               作于2016、9、23、

                               修改于2018、8、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