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赣行随记(三)--篁岭晒秋
| 分类: 游记 |
21日行程是篁岭。一早从康源山庄出来溜达,意在察看天气。江岭的阴影挥之不去,太不想带着遗憾离开婺源。很高兴,天气虽不是很晴朗,多云是也。
近年,篁岭名声日渐其高。游人来婺源,必来篁岭。为何?它不仅具有古村落以及梯田花海最美乡村的标志性景观,而且它那挂在半山腰的古老村庄,以当地民俗为基础,再现了一种叫做“晒秋”的场景。这道风景真实、亲切,大俗中见出大雅,完全符合现代人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旅游心理。所以又有了“最美中国符号”之称。为此,游人是趋之如骛,争相一睹为快。我们也何尝不是呢?!
九点许,我们乘坐索道上山。进得村口,一座以红彤彤的晒秋物品--红辣椒塑造的公鸡赫然映入眼帘,大有”雄鸡一声天下白”之势。可惜人流不断,只能留下这幅照片:
篁岭村落又名”天街”,想必是建在山崖之故。入村的那门小巧得很。可惜人头攒动,怎么也拍不出来。一条几百米长的主街二旁,开满了各色商铺。这条盘曲的街道也将古村落的各类建筑串联起来。依山而建的房屋,抬起头看去,极有层次感。曲折上下走过,便发现此地已无居民。其房屋作为景观已被保护起来。半山崖建房自有其特点。家家房屋都是前后都开的结构,符合山地住房道路的需求。即一楼门前是路,二楼开后门是更高一处的路。依次向上,形成很有层次的山地建筑群。往顶高处看去,还有正在修建的楼。想必加深层次感,增强观赏性。
和众多游客一样,对天街的晒秋充满了兴趣。尽管是万物勃勃生长的春季,可篁岭的开发者将其晒秋的景观通过恰如其分的布置,完整地固定了。哪个季节来都会看到。我们走过主街的大半路程,其路是日益向上的。达到一定高度,其晒秋场景才逐渐显示。我们不断找寻可拍摄的楼房,通过登高再登高,无非看得更清晰。
晒秋之所以成了篁岭乃至婺源的拳头旅游产品,深受游人喜爱,自有其缘故。
在无平地的山乡,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窗台屋顶或是在二楼前门搭建平展的晒台,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看管和收藏。这可能是最经济、也是最合理的选择。作为民俗,家家户户晒秋。篁岭晒秋民歌唱得好:”大箩小箩上晒楼。番薯包芦金粟米,晒干了茶籽好打油。……”在上百米落差的山乡,层层房屋错落有序,收获的农产品面向同一方向接受阳光的照射,这画面本身就何等壮观。五颜六色的农产品一经与徽州青砖白墙黛瓦建筑相映照,就被有情怀的人发掘出诗意般境地,造就了独有的“晒秋人家”的风情画。极美!
篁岭的晒秋景致,田园般意境,为游人所喜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