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记在京事(五)---信步天津赤峰道

(2016-12-12 10:19:51)
分类: 随笔
   来天津看什么?适儿说先看看天津的百年建筑。有介绍,说是天津共有三千多栋风貌建筑,其中八百多栋为名人故居。相传,民国时期,国内各界上流人士少有不在天津置座小洋房的。而且天津和上海一样,有九国租界,所以也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虽不懂建筑,欣赏欣赏也未尝不可。似乎适儿近来对建筑有点兴趣,我这次到京有感觉。
    我们一行五人离开酒店,也是信马由缰地走在独山路上。相距酒店不远,就是天津较有名气的“西开教堂”,是天主教在天津的主教座堂。这是一座典型的罗马式建筑。于1916年由法国传教士杜保禄主持修建,今年正好100周年。目前为天津特殊等级历史风貌建筑。我们兴致勃勃地进去参观,内里却是在举办西式婚礼。拍了几张照片,还有点意思。
           
闲记在京事(五)---信步天津赤峰道                                                  (可容1500多人的西开教堂。典型的罗马式建筑)

    从“西开教堂”出来,适儿带着我们上了赤峰道。这条路原是法国租界,东西向,约有1.5公里长。路二旁最大程度地保存了民国时期的房貌,现代建筑很少。临街一楼多开很精致的商铺。我们一路前行,也随手拍了几张民国时期的小洋房。  

                       闲记在京事(五)---信步天津赤峰道                        闲记在京事(五)---信步天津赤峰道
                                            (赤峰道二旁多有这种二、三层的小楼房)


    这条街上最富盛名的建筑当属张学良旧宅,可惜那天闭馆谢绝参观。不能入内参观,只得在门外的几块牌子上找寻一些这所宅子的信息。得知张学良旧宅于2009年耗资千万进行复原修缮,2011年完工,其意在于给百年历史看天津打造一个城市不朽的文化旅游名片。该宅建于1921年,系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400多平米。造型美观、豪华、大方。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在此居住了七年(1924—1931)。我们也只能怏怏地在大门外拍了张如下的照片。
           闲记在京事(五)---信步天津赤峰道
                                                               (张学良在天津的旧宅)

    此刻天已晚,夜幕降临了。张学良旧宅隔壁的一所房子在灯光下,显得非常的光怪陆离,一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近前一看方知是一种叫做“瓷房子”的建筑。此刻参观的人还是很多,我们忙不迭地买了门票进去。
        闲记在京事(五)---信步天津赤峰道
                                                          (瓷房子外部照)

   这是一栋四层楼房,所有外立面全用瓷器瓷片镶嵌成各种图案。你看,那屋顶镶就的是一盘龙(也像蛇)。入得屋内,一至四层的所有展品全是古董。大都是很老的桌椅、木箱子木柜子、条案供桌等。还有些很显久远年月的字画。屋内的光线昏暗,估计是为了保护文物,常年缺乏阳光,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阴沉沉的,毫无生气。在此参观确有不舒服之感。一楼到四楼的文物摆设显然没有布局,似有放在哪儿合适就放在哪儿的随意。可能楼内是主人摆放古董的仓库。
   这绝对是一座绝世无双的建筑,这种超乎寻常的奇特无疑可吸引所有人的眼球。这座小楼原来也是一座法式洋房,为上世纪20年代末建,2002年为本地一收藏家购买。近似疯狂创意的主人,讲自己收藏多年的唐三彩、宋元官窑瓷器、明清瓷器珍品等都拿出来贴在了小楼所有的外立面,将其变成为该座建筑的一部分。据说贴墙装饰的瓷片有7亿多片、13000多个古瓷瓶、4000多个古瓷盘碗。2007年对外开放,即为人力捧而成了天津的热门建筑。2010年被美国《赫芬顿邮报》评选为全球十五大设计独特博物馆之一。或许是晚上看瓷房子的缘故,恕我直言,给我的感觉就是古怪,视觉不太舒服。尽管它价值连城。出得门来,这种感觉一直未对妻儿说,只好让他们在这篇随记中了然吧!

                                           补记于2016、1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