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川记(十四)--游黄龙溪古镇散记(中)

(2015-11-05 20:53:22)
标签:

旅游

分类: 随笔

继续向前行走,游人逐渐多了起来。在一为枕江楼前的广场上我们驻足观看了一会。这也是黄龙溪的一景了。

入川记(十四)--游黄龙溪古镇散记(中)                                                    (古镇的枕江楼也是一景。摄于2015、8、7)
                                     

走到一座横跨小溪的桥上,二边一看方知我们来到了黄龙溪的核心地带。右边看过去,不远处就是烟雨蒙蒙的江水(岷江),大有一泻千里之势;近处一石质的龙尾腾出水面,上面还刻有鳞片,似是钻入水中的黄龙在摆动尾巴;桥下不深的溪水中,是游人戏耍的天堂。许多用水枪喷水的孩子玩得是忘乎所以。一些青年男女也夹在其间,互用水盆往对方身上泼。那湿身的女子显然就不雅了。做做那架势也就不对了,翻脸了。以至于桥上的看客哈哈大笑。有趣的很!左边看过去,则是溪水流下的方向。

             入川记(十四)--游黄龙溪古镇散记(中)             入川记(十四)--游黄龙溪古镇散记(中)                入川记(十四)--游黄龙溪古镇散记(中)             

                                                     (黄龙尾及浅水中戏耍的游人。摄于2015、8、7)

我们错了方向,应是从龙头顺溪而下。那不打紧,我们溯溪而上。天还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谁也不在乎。游人聚满了小溪的沿线,连走路都得相互不断地避让。小溪二旁的商铺也是热闹非凡,周末大开张,赚取银子正当时。连接小溪二边街面的多是用青石堆砌的小桥。清清的溪水中,摆有各种石质的青蛙、乌龟、螃蟹等,想必是增加游人,尤其是孩子们的兴趣。沿溪旁几件有相当岁月的物件,那是水车、碾子等。想必只有它们才是黄龙溪的经典景点。在这万人攒动、游人如织的世界里,还静静地矗立着保留着过往的厚重感。

             入川记(十四)--游黄龙溪古镇散记(中)                入川记(十四)--游黄龙溪古镇散记(中)                    入川记(十四)--游黄龙溪古镇散记(中)
                                (黄龙溪边的古水车、碾子。摄于2015、8、7)

待到龙头处,方知有天地。标有“黄龙溪”的古寨门,很有沧桑感。寨门前,只见一个下沉式的广场,龙头吐出巨大水花,可能构成小溪的水流。一大鼎稳当当地坐于龙头前的石墩上,九根盘龙立柱圈绕着龙头.象征着龙有九子。其景颇为壮观,必有典故。

入川记(十四)--游黄龙溪古镇散记(中)
                                                  (黄龙溪古寨门前的龙头喷水。摄于2015、8、7)

果不其然,下沉广场的一面壁上交代了缘由。其意是三国时,诸葛亮为刘备称帝,在此策划了一个惊心动地的传说。即是此地的鹿溪河可能由于山水冲刷带走泥土呈黄色(所以古时鹿溪河也称为赤水),混浊的水与清清的锦江(也就是岷江)水相接,于是被渲染成黄龙吉兆。由此诸葛亮携众多群臣上书要求真龙天子刘备登基称帝,并沉鼎于江中,自此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这段传说,至少说明了三个意思,一是说明了黄龙溪得名的由来;二是此地为三国时的热地,即是刘备称帝时的舆论发源地;三是黄龙溪古镇就是一座以水为特色的水城。黄龙溪傍水而立,因水而生。水是它的魂。所以是游人夏季亲水、戏水的好去处。

入川记(十四)--游黄龙溪古镇散记(中)
                                                      (黄龙溪刘备登基碑。摄于2015、8、7)

弄清了缘由,我们又从龙头顺溪而下。这就非常清楚了,流动的溪水就是龙身。伸向小溪二旁的街街巷巷就是龙爪。这条沿溪而建的街也就叫黄龙街了。这种突出龙的元素也非常符合国人的传统理念。

此时暮色渐浓,我们在黄龙摆尾处与适儿会合。但见小诗越在浅水中玩得是兴致勃勃。(未完待续)



                                作于2015、10、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